layout | title | permalink |
---|---|---|
page |
红宝书卷Ⅰ |
/tlrb-1 |
![tgcr]({{ site.baseurl }}/resources/image/tgcr.jpg "tgcr")
好消息是互联网上有很智者,说过很多颇有智慧的话,或多或少对我的思想和眼界产生了影响。坏消息是互联网是脆弱的,以超链接构筑的世界因为种种原因在快速的消亡,再也找不到。做个记录吧,智慧值得留下。
粉丝群里有人问 35 岁危机的问题。其实我以前多次以“老师傅和老工人”的例子讲过。
同一批招进厂的工人,十几二十年后,有些人会成为老师傅,其余的那些只能成为老工人。就算你不想当车间主任,但是不是可以成为老师傅?
你工作了五年或者十年,现在月薪两万。你的价值可以用两个月薪一万的人代替吗?如果能,那你就是老工人。老师傅的价值是无法用几个新工人代替的。
那怎么成为老师傅呢?你可以仔细想一想:你以及你的同行身上,哪些属性可以创造价值?这些属性里,哪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哪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衰退?如何有意识地增强那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的属性?你的同行前辈里,成为了老师傅的人,他们有哪些共性?你是不是可以制定计划去提升自己的那些方面?
当然,进行以上这些思考的前提是别犟,不能有“我就是我,我为什么要学别人”的想法。无论是练武还是练字,都得先学别人,然后才可能自成一派。等你成了老师傅,可以再考虑自立门户。
中国每年大概有五百万理工科毕业生。其中堪称优秀技术人才的自然是少数。然而,技术好又会做事的更是极少数。
什么是“做事”?就是确立目标、分析路径、规划资源、制定方案、迭代执行。优秀技术人才,自然是能把技术做好的人。但从做技术到做事,中间还有很远的距离。大部分人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会做事。
前阵子一个同学跟我说想去 BlackHat 演讲。我说你是怎么规划这件事的?他一愣,半天说不出话。他定了目标,但没去想后面的事情。
然后我问他有没有注意到 BlackHat 有些演讲水平很高,但也有一些不太行的。他说确实是这样。然后我说你有没有分析过为什么会这样?他说没有。我说如果你分析一下那些不太行的演讲为什么也能上 BlackHat,是不是会对你达成目标有帮助?他恍然大悟。
我说这只是一个小点,还不算完。你知道怎么才能上 BlackHat?他想了一下说是投稿被接受。我说那么是不是应该收集既往演讲的内容摘要,分析被接受的投稿有什么特点。
然后我说你有没有想过 Blackhat 演讲者和主办方之间是什么关系?他说不知道。我说本质是商业合作关系。主办方给演讲者提供曝光机会和机票酒店,演讲者用自己的内容帮主办方把票卖出去。所以投稿要让别人看了觉得是有利于卖票的。
我又问你有没有想过 Review Board 里的人是怎么挑选演讲的?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在 Review Board 你会看重哪些?有没有了解过 Review Board 里的那些人?其中和你技术方向相关的人有哪些?这些人历史上做过什么?他们可能会对哪些东西更青睐?
说了这么多,还只是分析路径这一步。后面规划资源、制定方案、迭代执行都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当然,这个同学刚毕业,不会做事很正常,后面还有时间慢慢学。但如果你毕业已经很久了,发现自己还不会做事,就要开始留心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了。在学校里我们的成长主要靠学习知识。毕业后,更重要的成长是学会做事。
很多问题大家吵吵闹闹说不到点子上。对任何事情,都可以按下面这个思路想一想:
这个事情涉及钱吗? 如果涉及钱,谁花钱?谁赚钱? 从掏钱的角度看:花了钱有什么收益?花钱是被迫的还是主动的? 从赚钱的角度看:这钱你想赚也能赚吗?或者还有别人能赚这个钱吗?怎么才能赚到这个钱?
时间知觉和年龄的问题有很多相关研究。主要还是因为年龄越大,每天接触的东西就越重复。所以,如果不希望感觉时间飞快流逝,就要开放心态,积极接触和学习新事物。对旧事物也要积极挖掘以前没有关注的细节。
问: 方丈,您好。投资的事,请教您不多,但是关于人的那些事却频频向您请教,非常感谢,在您这里学习到颇多的人生智慧。 方丈,请教您,家族内部、亲戚之间处好关系,及处理好相关事务,有哪些原则和技巧,能否分享经验和心得吗? 突然发现自己在处理这些关系的时候社恐了,压力感倍增,有些“怕”,有“想逃离”的感觉。
答: 尽量少麻烦别人。 少操心别人的事,更不要居高临下地指导、评价别人。 有意愿、能力 可以主动帮助别人,但不要求任何回报。
我工作以后才发现,大家都是草台班子。政府草台,企业草台,我也草台,大家都草台,凑合赚钱过日子。一个企业,看着像一台奔驰在高速公路上的豪华轿车,里面其实是几个人蹬着自行车顶个壳。路上的车都是这样,大家谁都不戳破。
- 产品思维:有一个想法 —> 构建一个产品 —> 去找适配的用户和场景
- 问题思维:找到一个场景 —> 发现一个问题 —> 提供解决方案
用户购买的动机不是产品本身,而是能够解决他们的问题的结果
如何发现问题:
-
从工作流种找。我们所处的行业、职能不同,会有不同的工作流,也就是说会有不同的问题等待解决。结束一天工作后,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在今天的工作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和阻碍?在过往和现在的工作中,有没有一些问题反复出现?
-
除了工作,我们的生活也是在不断解决问题。
-
从已经商业化的产品中找问题。观察现有商业产品要解决的问题和目标群体
We’re an industry obsessed with automation, with streamlining, with efficiency. One of the foundational texts of our engineering culture, Larry Wall’s virtues of the programmer, includes laziness:
Laziness: The quality that makes you go to great effort to reduce overall energy expenditure. It makes you write labor-saving programs that other people will find useful and document what you wrote so you don’t have to answer so many questions about it.
I don’t disagree: being able to offload repetitive tasks to a program is one of the best things about knowing how to code. However, sometimes problems can’t be solved by automation. If you’re willing to embrace the grind you’ll look like a magician.
媒体与传播-朋友圈转发背后的心理学
- 转发首先是一种表达。分享的核心是那某某,表达的核心是我。分享是那某某说了啥,表达是我跟你说啊,那某某说了啥
- 大众往往趋向于转发那些表达了他们特有情绪的内容,内容传播需要满足目标群体的心理特征,让其看完后感觉“卧槽,这就是再说我呀”
- 大众往往趋向于转发那些让下级受众对自己产生所需要印象(Zhuang Bi)的内容或者大众往往趋向于转发那些让自己产生智力优越感的内容。
很多人活得辛苦是因为吃苦是最容易的决策而且没有任何道德包袱,说到底好生活只给勇敢和没多少道德束缚的人留着。
注:有可能吃苦的决策还很无效,没啥实际作用,导致吃苦螺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