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81 lines (99 loc) · 10.7 KB

README.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81 lines (99 loc) · 10.7 KB

前言

高质量代码的要求:容易维护、容易扩展、容易复用。

重复的代码多到一定程度,维护的时候,可能就是一场灾难,在面向对象编程中,通过封装、继承、多态把程序的耦合度降低,用设计模式使得程序更加的灵活,容易修改,并且容易复用。

面向对象的编程,并不是类越多越好,类的划分是为了封装,但分类的基础是抽象,具有相同属性和功能的对象的抽象集合才是类。

UML类图

设计模式必须搞懂的UML类图:

未命名文件 (1)

一个类中引用另一个类,是关联关系(可统一用箭头+实线表示),包含:

  • 聚合(aggregation):一种弱拥有关系,体现的是A对象可以包含B对象,但B对象不是A对象的一部分(比如雁群和大雁)
  • 合成(composition):也称为组合,是一种强拥有关系,体现的是严格的部分和整体,生命周期一样。(比如鸟和翅膀)

类中的方法参数如果包含其他类,称为依赖关系

Golang如何实现OOP

因为Golang不属于面向对象语言,天生的面向对象的关键字和特性Go几乎都没有,但是可以优雅的使用Go语言来实现面向对象编程。Go语言是通过接口和匿名组合(也称内嵌结构体)来模仿继承和多态的行为,但严格意义上讲,匿名组合其实是关联关系,因为使用匿名组合的方法时候,可以省略结构体名,因此表现的好像是继承过来的一样,甚至还可以定义同名函数,对外就表现为了重写。

type stu struct {
	name string
}

func (s stu) getName() string{
	return s.name
}

type middle struct {
	stu
}

func (m middle) getName() string{
	return "aaa"
}

func main(){
	m := middle{stu{"xiaoming"}}
	fmt.Println(m.getName())  //对外表现为重写
	fmt.Println(m.stu.getName()) //如果省略内嵌结构体名字,则调用的是改写的方法名。
}

设计模式中的原则

  • 单一职责原则:就一个类而言,应该仅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

    我们在做编程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给一个类添加各种各样的功能。如果一个类承担的职责过多,就等于把这些职责偶合在一起,一个职责变化可能会削弱或抑制这个类完成其他职责的能力。这个原则告诉我们类越简单越好,把职责相互分离。MaritinFowler曾在《重构》中称Long Method:如果一个方法过长,其实极有可能是有坏味道了。

  • 开放-封闭原则:软件实体(类、模块、函数等等)应该可以扩展,但是不可修改。即对于扩展是开放的,对于修改是封闭的。

    设计的时候,时刻要考虑尽量让这个类足够好,写好了就不要去修改了,如果新需求来,我们增加一些类就完事了,原来的代码能不动就不动。但是绝对的封闭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在发生小变化时,就及早去想办法应对发生更大变化的可能。所以在我们最初编写代码的时候,假设变化不会发生,当变化发生时,我们就要立即采取行动,创建抽象来隔离以后发生的同类变化。查明可能发生的变化所等待的时间越长,要创建正确的抽象就越困难。

    当然,开发人员应该仅对程序中出现频繁变化的那部分抽象,拒绝不成熟的抽象和抽象本身一样重要。

  • 依赖倒转原则: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底层模块,两个都应该依赖抽象;抽象不应该依赖细节,细节应该依赖抽象。

    面向过程开发时,为了使得常用代码可以复用,一般会写成许多的库函数,在做项目时候去调用这些底层函数就可以了,这就是高层模块依赖底层模块。比如PC里如果CPU、内存、硬盘都需要依赖具体的主板,那么主板一坏,所有部件都没用了。如果不管高层模块还是底层模块,他们都依赖于抽象,具体一点就是接口或抽象类,因为接口是稳定的,那么任何一个更改都不用担心其他收到影响,这就使得无论高层模块还是底层模块都可以很容易地被复用。 而如果是底层依赖高层,先设计好高层的抽象,高层决定需要什么,底层就去实现什么样的需求,这样高层就不用管底层是怎么实现的了。

    说白了,就是针对接口编程,不要对实现编程。

    为了解决对象间耦合度过高的问题,软件专家Michael Mattson提出了IoC理论,用来实现对象之间的“解耦”。

    控制反转(Inversion of Control是一种是面向对象编程中的一种设计原则,用来减低计算机代码之间的耦合度。其基本思想是:借助于“第三方”实现具有依赖关系的对象之间的解耦。这个第三方在一些框架里也被称为IOC容器。

    软件系统在没有引入IOC容器之前,对象A依赖于对象B,那么对象A在初始化或者运行到某一点的时候,自己必须主动去创建对象B或者使用已经创建的对象B。无论是创建还是使用对象B,控制权都在自己手上。

    软件系统在引入IOC容器之后,这种情形就完全改变了,由于IOC容器的加入,对象A与对象B之间失去了直接联系,所以,当对象A运行到需要对象B的时候,IOC容器会主动创建一个对象B注入到对象A需要的地方。

    通过前后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来:对象A获得依赖对象B的过程,由主动行为变为了被动行为,控制权颠倒过来了,这就是“控制反转”这个名称的由来。

    依赖注入(Dependency Injection就是将实例变量传入到一个对象中去。这种非自己主动初始化依赖,而通过外部来传入依赖的方式,我们就称为依赖注入 。优点是:解耦依赖,方便Mock单元测试。

    type Human strut{
      father Father
    }
    
    func (h *Human)NewHuman() {
      h.father = NewFather()
    }
    
    func (h *Human)NewHumanDI(father Father){
      h.father = father
    }
    1. 在Spring框架中,可通过配置文件方式配置IOC容器的Bean实例,默认单例模式
    2. 然后IOC容器在启动时候会初始化生成Bean实例
    3. 在代码逻辑中,再通过获取IOC容器中的Bean实例,注入到对象中去

    控制反转是一种思想,依赖注入是一种设计模式。

    实现依赖反转的一种思路就是控制反转,具体是采用依赖注入的方式。

  • 里氏代换原则:子类型必须能够替换掉他们的父类型。

    也就是说,在软件里面,把父类都替换成它的子类,程序的行为没有变化。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原则,使得继承复用称为了可能。依赖倒转原则可以说是面向对象设计的标记,用哪种语言来编写程序不重要,如果编写时考虑的都是如何针对抽象编程而不是针对细节编程,即程序中所有的依赖关系都是终止于抽象类或者接口,那就是面向对象的设计,反之就是过程化的设计了。

  • 迪米特法则:也叫最少知识原则。如果两个类不必彼此之间通信,那么这两个类就不应当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如果其中一个类需要调用另一个类的某一个方法的话,可以通过第三者转发这个调用。

    迪米特法则首先强调的是在类的结构设计上,每一个类都应当尽量降低成员的访问权限,根本思想是强调了类之间的松耦合。

  • 合成/聚合原则:优先使用合成/聚合,而不是类继承。

    这样有助于保持每个类被封装,并被集中在单个任务上。这样类和类继承层次会保持较小规模,并且不太可能增长为不可控制的庞然大物。因为继承是一种强耦合的结构,父类变,子类就必须要变,所以在用继承的时候,一定是在is-a的关系时在考虑使用,而不是任何时候都去用。

设计模式核心理念——隔离变化

封装变化点是面向对象的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式。

创建型模式

结构型模式

行为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