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2 lines (32 loc) · 2.57 KB

责任链模式.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2 lines (32 loc) · 2.57 KB

责任链模式

介绍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为请求创建了一个接收者对象的链。责任链模式给与请求的类型,对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进行解耦。责任链模式属于行为型模式。

  在责任链模式中,通常每个接收者都包含对另一个接收者的引用。如果一个对象不能处理该请求,那么它会把相同的请求传给下一个接收者,依次类推。

意图

  避免请求发送者与接收者耦合在一起,并且让多个对象都有可能接收请求,沿着这条责任链传递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

主要解决

  责任链上的处理者负责处理请求,客户只需要将请求发送到责任链上即可,无需关心请求的处理细节和请求的传递,所以责任链将请求的发送者和请求的处理者解耦了。

使用

  如何使用:在处理消息的时候经过多个拦截类处理。

  如何解决:拦截的类都实现统一接口。

  关键代码:在处理端自由的添加或删除拦截类,拦截类提供统一的接口接收传递的消息,拦截者自行判断是否可以处理消息,并将消息传递给下一个拦截者。

应用实例

  1. 红楼梦中的 “ 击鼓传花 ”。
  2. JS 中的事件冒泡。
  3. JAVE WEB 中 Apache Tomcat 对 Encoding 的处理,Struts2 的拦截器,jsp servlet 的 Filter。
  4. OkHttp 的请求与响应处理。

优点

  1. 降低耦合度。它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
  2. 简化了对象。使得对象不需要知道链的结构,每个链(处理类)也只需要处理自己负责的部分。
  3. 增强给对象指派职责的灵活性。通过改变链内的成员或者调动它们的次序,允许动态地增加或者删除责任。
  4. 增加新的请求处理类很方便。

缺点

  1. 不能保证请求一定被接收。可能一个处理者就拦截消息直接返回了,或者出现了异常,导致消息无法发送给下一个处理者。
  2. 系统性能将受到一定影响,并且在进行代码调试时不太方便,可能会造成循环调用。
  3. 可能不容易观察运行时的特征,有碍于除错。

使用场景

  1. 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个请求,具体哪个对象处理该请求由运行时刻自动确定。
  2. 在不明确指定接收者的情况下,向多个对象中的一个提交一个请求。
  3. 可动态指定一组对象处理请求。

参考文章

责任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