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common-module-should-be-stable

Folders and files

NameName
Last commit message
Last commit date

parent directory

..
 
 
 
 

假设在一个虚构的出行业务里,我们有如下的模块划分结构

dependency

计费模块提供了统计一个订单的里程,综合计算出费用的功能。专车,快车,企业等业务线都会复用这个计费模块来出自己的账单,收取费用。 我们不讨论是否是小前台大中台。这个问题和大小没关系,也和这些模块现存的代码量没有关系。 我们来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当需求来了的时候,应该改哪个模块的问题。

假设快车需要做一个拼车的功能,需要给司机出一个账单,给乘客出另外一个账单。司机需要按实际行驶时长和里程计费,乘客只需要一个一口价就可以。那么我们改哪个模块呢? 如果改计费模块,那么大概是这样的

function beginOrder(orderDetails, isPinChe) {
}

根据这个 isPinChe 的标志位,计费模块会计算出两个账单出来。但是似乎里程计算并不受到影响,因为实际上只有司机需要计算里程。

然后我们又添加了一个需求,如果司机的账单和乘客的一口价之间差价过大,则可能是司机故意绕路,骗取平台的补贴。那么这个时候,需求就是要把乘客的账单从一口价,改成乘客所乘坐区段的实际账单。 注意这个实际乘坐区段并不等于司机的行程里程。因为如果有两个乘客前后上车,两个乘客的区段重叠之后合计里程,才是司机的行驶里程。 那这个时候计费模块就需要维护订单和行程,两个级别的账单。

function beginTrip() {
}
function beginOrder(orderDetails, isPinChe) {
}

这个会造成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功能其实是快车产品线独有的。企业出行的产品是不需要这部分代码的,但是他们有自己的独特需求。 企业出行的需求是他需要能够以快车的费用给企业报销,但是实际乘客是打的专车,然后用专车计费模式计算出来的账单是乘客+乘客所在企业实际需要支付给平台的。 快车费用和专车费用之间的差价,需要由乘客本人自己补齐。之前的拼车行程是一个司机账单,再给每个乘客一个账单。而企业的订单是企业一个账单,乘客一个账单。 然后,我们又接着修改计费模块

function beginOrder(orderDetails, isPinChe, isQiYe) {
}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模式的显著缺点:

  • 计费模块和其用户之间的接口会越来越复杂,isXXX 的参数越加越多。这些复杂性是大部分模块的使用方用不到的,但是被迫接受。
  • 计费模块被多个业务线复用,其稳定性会影响很大。对计费模块的频繁修改,导致所有业务线的稳定性都受到影响。

如果仅仅根据上面这两个需求,与其把一个计费模块做大做强,把计费模块拆成多个是更合理的

  • 司机的行程计费
  • 乘客的专车计费
  • 乘客的快车计费

然后由上层的模块,由这些依赖关系上处于更不稳定位置的模块,去写不稳定的业务逻辑。 比如一个拼车行程,就包括了乘客和司机两份账单。比如一个企业订单,就需要给乘客做两份账单,然后再计算出哪些是需要乘客补齐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