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3739290dfe2a3b4cbec1f39cb8b94c9ca9f1bdfb Mon Sep 17 00:00:00 2001 From: conge Date: Wed, 26 Jul 2023 16:12:45 -0700 Subject: [PATCH] new post --- _posts/2023/2023-07-18-draft.md | 307 ------------------------------- _posts/2023/2023-07-27-ethics.md | 121 ++++++++++++ 2 files changed, 121 insertions(+), 307 deletions(-) delete mode 100644 _posts/2023/2023-07-18-draft.md create mode 100644 _posts/2023/2023-07-27-ethics.md diff --git a/_posts/2023/2023-07-18-draft.md b/_posts/2023/2023-07-18-draft.md deleted file mode 100644 index d3f8a278..00000000 --- a/_posts/2023/2023-07-18-draft.md +++ /dev/null @@ -1,307 +0,0 @@ ---- -layout: post -title: "折返点 2328 | 前同事也跑了半年多" -date: "2023-07-17 12:31:27" -categories: 折返点 -auth: conge -tags: 跑步 ---- -* content -{:toc} -### 二、“四夷”与“礼”:民族歧视的构造 - -> 首先是出现“中国”以与周王朝的血缘关系为标准强调阶级等级关系的情况时;其次是军事问题在“中国”与蛮、夷、戎、狄的关系中成为突出的、紧急的问题时。 - -==有亲疏敌我分别之时,必有鄙视歧视出现== - -### 结论 - -> 如果细细追究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可以说,它更是一部“华夏”文化与蛮、夷、戎、狄的文化不断融合,“华夏”集团不断吸收消化蛮、夷、戎、狄,使蛮、夷、戎、狄不断进入“华夏”集团,从而使“中国”和“中国民族”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历史。 - -==第二章完。先秦部分的天下观,华夏与蛮夷的对立,至此论述完毕。 - -「翦商」中说周文王为了灭商,筹划了是相当久,且没有来得及自己起兵,是是武王执行的。但我相信文王演周易定下的大计,就包括如何联系被商统治的各部族的力量,如何出师有名,如何在取胜后能稳定统治。它的思想武器现在看至少有三个:用天下崇拜取代祖先崇拜,用天的旗号出师;引入异姓分封取代单靠血缘分封,解决利益分配问题;制定周礼,定亲疏远近及相应的行为准则,以解决身份认同的问题。 - -本章论述的就是礼的作用:凡接受者,无论原本是何族类,都视为自己人,中国人…以文化认同立国,而不是以民族立国…而文化向所有人开放。 - -这么做,可以想见的的是好处,国家比较开放,只要接受归化,既能被接受。坏处呢,可以想见是文化将会趋于保守、自大,难于吸收其他文明,出现基于文化(而不是民族)的歧视。 - -看完这章,发现作者并非不知道天下思想是出于统治合法性的需要而出现的。他却仍做出了 帝 约等于 天的推断,形成的概念要早于周的论点,令人疑惑。== - -### 三、从“兄弟之国”到“臣国” - -> 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 - -==怎么时间线还往后退呢?== - -> 通过二百年来对匈奴的政策,汉王朝最终把在“天下秩序”中只能有一个中心,而不能有与自己对等的存在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 -==匈奴帝国与汉帝国的力量消长,造成两国关系的持续变化。== - -### 结论 - -> 秦王朝和汉王朝开始的这种多重型帝国构造或多重型天下体制模式,给后来的中华王朝提供了一个理想“天下”的榜样。秦和汉的异民族思想,以及由此而来的边境方针给周边的异民族集团也留下了巨大的影响。而共同拥有中华文化并生活于“中国”的人们,在汉武帝时代之前被称为“秦人”,而在此之后,又开始被称为“汉人”了。 - -==第三章将秦汉两帝国对异族外邦的政策放在一起讲,并兼论儒法两家对异族的政策。 - -秦始皇四方征战建立帝国,对于外族,能征服的征服,不能征服的建长城以防御。对臣服的外族政权的应对是建立属国。 - -汉帝国先是采取黄老学说修养生息了一段时间,然后汉武帝带着充实的国库和儒家大一统的思想去四方征战。对待外族的政策,很可能沿袭了秦制,有只宣布宗主权而无治权的西域外属国,有类似郡县的内属国。对与其平起平坐,不太好打匈奴政权,汉采取怀柔和牵制,直到匈奴内部分裂,其中一支向汉称臣,汉才完成了将其从平等政权边城臣子的梦想。 - -儒家大一统的思想支持帝国扩张,为多重天下思想背书。但与法家不同,儒家的扩张主张用教化的方式进行。汉武帝表面尊儒,但实际行动上却是法家的一套。作者没提及的是,外儒内法也随着天下思想,被中国的大多后继统治者给继承了…== - -### 一、从单于到皇帝——胡人社会在政治制度上的变化 - -> 各个胡人政权都以所谓的“革命说”和始于汉代的阴阳五行说的“五德始终说”,主张自己才是继晋王朝之后的正统的中华王朝。 - -==非常想知道谁给他们出的主意。== - -> 任用汉人而非胡人为中正官并让他们推荐选任官僚这一点说明,作为胡人的统治者非常希望在政权的维继上得到汉人士族的支持。 - -==维持统治的必要措施。== - -> 五胡十六国时代各胡人政权中的“大单于”,已经由传统的胡人统治者变成了新生的中华王朝皇帝的臣下;胡人政权的政治体制,是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国的传统的王朝体制,而以大单于为首的胡人管理体制,尽管会存在于一定的时期之内,但是它仅仅起到一种辅助中华王朝皇帝的作用而已。 - -==again ,为了方便对中原的和自己部族的统治。胡人当了皇帝,老百姓会觉得换了个皇帝而已,自己的身份不会变化。若是来了个单于替换皇帝,老百姓会觉得,我是不是就得改做蛮夷呀?会有更大的阻碍。清朝的剃发易服引发的抗争就是阻碍的例子。== - -### 结论 - -> 因此,五胡十六国时代胡人民族集团能够在“中国”建立起政权这一事实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了中华文化具有吸引周边民族集团“向化”的魅力,同时还在于证明了“中国人”完全可以接受任何能够体现“天”之“德”的、能够建立并维护中华秩序的政权,而不论其统治者是何民族集团出身。 - -==第四章有意思了。晋朝之后,中原易主,五胡乱华。 - -反直觉的是,所谓的五胡乱华,既不是少数民族对中原的武力入侵,烧杀抢掠,也不是胡人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思想入侵,控制消灭。相反,几乎所有的胡人政权都在强调自己在恢复王室正统,任用汉人儒士,宣传并归化中华文化。 - -换句话说,胡人政权为了取得称王的正当性,获得汉人的支持,不惜放弃自己的旧有身份,文化,生活方式,转而去认同汉人的文化和制度。如此,中华文化得以保持于乱世。== - -### 三、中国化与二都制:元代的政治构造 - -> “以汉法治汉民” - -==这似乎是在清朝之前所有统治中原的统治阶级的做法。== - -> 即使是在主张“附会汉法”的时代,忽必烈的民族意识也并未完全消失,元朝的政治文化制度中的民族二元性,实际上是元朝统治者坚持其独立民族意识的结果。 - -==不知为啥,我总觉得作者发的这些议论常常都非常不靠谱。统治者坚持啥?其实是被统治者不想变。 - -用汉法统治汉人,用蒙古法统治蒙人,是最节省资源获得稳定的办法。== - -### 结论 - -> 这种征服王朝的统治者有意或无意地促使统治民族集团自身汉化的模式,在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和多民族统一国家传统的形成及传承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第五章,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一点儿宋朝的的事儿也没提,而是以大辽发生的事儿来继续中华文化与民族政治统治关系的叙事。这提醒我们思考,所谓中国的概念,并无一个可以固定的定义。宋/辽,元,还有清时,所谓中国的概念其实是不存,或至少是不同的。应了佛法的诸行无常。 - -若探寻规律,唐与汉时的民族政策比较接近,打服了的,势力小的直接统治,有一定实力的建立属国,允许自治,实行册封,接受朝贡,有的还和亲。没打服的,和亲。辽与元都与五胡乱华相比都是异族统治,但是其本身民族力量要强于大得多,不愿融合与汉族文化,于是就常常出现一国两制,两都的统治形式。 - -以夷治夷,以汉治汉。说到底,就是民族自治。== - -### 一、国家主权与土司、土官 - -> 明王朝承认土司的世袭权利,但世袭最终要得到朝廷的承认才能生效。 - -==似乎一般不会不同意,但有登记造册的文书工作要做,任命的流程要走。== - -### 二、土司地区的“中国化” - -> 边夷土官,皆世袭其职,鲜知礼仪,治之则激,纵之则玩,不予教之,何由能化。其云南四川边夷土官,皆设儒学,选其子孙弟侄之俊秀者以教之。 - -==朱元璋真是政治的,不能治,不能纵,教而化之,静待花开…这简直是,育儿高手!== - -> 中华王朝向来采取的政策都是以“羁縻”为主, - -==呃…作者您前文才花大力气说土司不能和jixi混为一谈,这里又用这个词来概括,不觉得尴尬吗?== - -### 三、“改土归流”与清王朝的“华夷”认识 - -> 总之,雍正时期清王朝积极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并不仅仅是一个中华王朝对周边民族地域统治政策的变更,它还是清王朝企图努力证明自己是正统中华王朝的一种手段。 - -==这样看来,改土归流伴随着的教化,可以看成文化入侵甚至引发文化灭绝的担忧。== - -### 结论 - -> 章末想法 - -==本章介绍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用之过程中,元明清三个朝代所以实行的土司制度。土司的意思是启用当地人管理当地事物,与之相对的是中央派员实行管理的流官。 - -元朝的土司制度与唐宋的羁縻制度最大的不同,是中央政府对设有土司的地区有收税和军事调动的权力,所以说是实现了经济和军事上的直接统治,只在行政上(有时在部分军事上)保留一定程度的自知。 - -明清时,随着中央王朝的实力增强和态度的强硬,开始对一些不服中央的地方实行撤销土司改由流官治理的改土归流,将行政权也拿回。同时,对实行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的地方,推行汉化教育。 - -这里,我对汉化教育有些思考,明朝汉人统治者推汉化很容易理解,发扬自己的文化呀。但,元,清,还有五胡乱华时的胡人,为啥都推从周礼来的儒家文化呢?我一开始是以为,异族统治汉人,因为汉人众多,改变文化会激起民变,所以各自文化治理各族人民。但是元清向西南少数民族推汉文化,而不是反过来,很可能是汉文化下的臣民,更容易统治。所以,汉文化的推广,如果进行的顺利,会得到更多的顺民,是有利于统治者的。 - -要知道,周开始的天下思想,正是为作为异族的周灭了正统的商做合理化解释而被周文王提出来的。它太适合拿来合理化造反和侵略行为了。凡是信了儒家那一套的人,是容易被统治者安抚的。这就是所有统治中国的人,都跟撒癔症似的强调自己有德,对手失道。受不了任何批评…啊,我先停吧,说太多了。== - -## 第七章 在中华与“乌玛”之间:藩部体制与维吾尔社会统治体系 - -> 与历代的王朝相比,清王朝统治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为数众多的民族集团,它的版图也大大地超过了之前的明王朝。 - -==比元朝还多吗?== - -### 二、维吾尔社会与伯克制:清王朝的间接统治 - -> 清王朝与过去历代中国王朝以南路为中心的西域政策有着明显的不同。 - -==这很容易理解,之前王朝的势力不及新疆北路,打交道也就是跟与自己接壤的南路。打下新疆,布防自然外扩的新的边界。== - -### 结论 - -> 其目的就是将一些周边的地区和民族集团变成威慑力量,以对在人口上明显超越自己的汉人社会起到牵制作用。 - -==本书并没有对此论断提供任何证据!== - ->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仅是维吾尔问题,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历史进程,影响到现今中国的社会稳定,甚至可能影响中国前途命运的蒙古独立、西藏独立,同样也是发生在当年被清王朝列为藩部而被与中国内地相隔离起来的地区。 - -==第七章主要通过新疆的事例讲述清政府在西藏,蒙古和新疆实行的藩部政策。与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度不同,藩部政策虽派官员入新疆,但主要是通过扶植当地人做头目和官员,进行间接统治,且刻意采取政教分离和民族隔离来禁止宗教影响行政,避免他族文化进入新疆。由于派驻官员的腐败和扶植的伯克阶层的盘剥,新疆多次爆发暴动,造成清朝的实际统治失败。 - -关于民族隔离,建立多重帝国的做法,作者认为这是为了牵制汉人,但对此论断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据。 - -在我看来,清政府的隔离禁令,并不是针对谁,而是面对中原以及被中原统治过的西南采取了继承自中华王朝的政策,而对于西藏,蒙古,新疆这种经济文化气候各异,地方广大,人口众多(相对于满),宗教盛行的地区的地区,之前没有可借鉴的统治政策,他并不知怎么办。于是,将其他们各自隔离分而治之,各自探索统治方式。 - -之所以失败,除了官员的腐败和剥削,也和蕃部其实是靠宗教凝聚,侵略统治者无法像对汉人统治时那样,通过当地文化而找到统治合法性有关。 - -显然,清朝统治者并不认为中华文化有什么优越性,但他知道,强行推行改变一个地区的文化,未必行得通(时至今日,汉藏蒙地区的汉化都阻力重重),所以先驻军,派员,扶植当地政权的做法,目的是先取得一定控制,再图其他。 - -培植力量牵制汉人的说法,太过牵强和汉人中心主义了。 - -统治中原的异族族都学习中原文化,并不能证明中华文化有优越性(当然,也许有别的理由可说明),学习的主要理由应该是统治需要。我拿到个新电器还要读一读说明书呢…== - -### 二、“塞防论”与“海防论”:近代国际政治与领土 - -> 英国之所以敢于要求清王朝西征大军停止进攻,郭嵩焘之所以会同意阿古柏政权独立立国,都与当年清王朝模糊了主权领域范围的藩部体制及多元型帝国构造难脱干系。 - -==我觉得清廷的行为,未必是有意的建立多元帝国,而是事儿赶事儿的被动反应形成了这个局面。而所谓的模糊,也是被动的。== - -### 结论 - -> 因此出现在“新疆建省”视野中的近代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形式。我们也不能因为此后中国走向了建设“民族国家”的方向,就轻易地贬低这段历史的意义。 - -==第八章接上一章写清廷对新疆的统治。 - -朝廷看待蕃部,似乎并特别在乎主权问题,归顺问题。当新疆叛乱导致清廷失去对控制十几年时,清廷并没有什么动作。因为这至多恢复到了和之前历朝一样的无实际控制状态。而且,还减少了向新疆的经济投入而让王朝得以喘息。 - -然而当时,俄国英国对新疆的垂涎,让左宗棠派提出新疆在边防上的重要性得到朝廷重视,所以不但出兵收复,而且给便统治祖制,不再只是军事占领,而是从军事,文化,政治,商业上全面进入新疆,建新疆省,引入郡县制和入学学堂,实行直接统治和教化,从事实上确立了新疆的领土和人民的归属,打破了文化和社会交往的壁垒。 - -对新疆的改藩为省可以类比对西南的改土归流。== - -### 一、“驱除鞑虏”:“中华”在近代的再认识 - -> “秦人”“汉人”“唐人”“宋人”“明人” - -==这是刻意避开了元,辽,清…如果说这位作者是充满偏见的,似乎似乎并不言过其实…他的主观立场四处渗透出来。。== - -> “中国民族者,一名汉族,其自曰中华人,又曰中国人。” - -==这是非常糟糕的定义…但是谁能想到,当下的美国左派,对性别的定义也变成了,自认是女性的就是女性…== - ->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之前,基本上没有过将“中华”作为民族的名称进行使用的例子。 - -==中华民族是生造出的概念。== - -### 一、“四海之内”与“九州”:理论上的“天下”与现实中的“天下” - -> 总之,“天”的概念很有可能产生在周代之前。 - -==概念必先出现,才能行诸语言,而在文本中出现,则必须在文字发明之后。按文献的出现推概念的出现,也只能是这么个大概。实际的出现时间,可能跟语言出现的时间是差不多的…== - -> 实际上也只能是“天” - -==为什么不能是先祖?== - -> 。但是,明确地将人间的最高统治者看作“天”的子嗣——“天子”的认识,还是要到周代的文献中才能得到确认 - -==要注意一点,商灭夏可能属于异族入侵,而周灭商属于内部造反。商尊自己的帝就可以了,而就不能用商的帝了。 - -周的文本要给自己找理由的…而天的概念很可能是编造理由的需要。== - -> 《河图括地象》中有这样一句话:“夏禹所治四海内地,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 -==这俩数加起来是五万四千…西游记里,悟空的筋斗云十万八千里,该不是巧合…== - -### 三、“积极的民族主义”:大中华民族时代的开始 - -> 革命派提倡的民族主义,并不是革命的最终目的,而不过是一种唤起革命的手段。 - -==要是我则会写成“民族主义的目标并未成为革命的最终归宿,从而显得其只是革命派唤起民众支持革命的手段。”== - -### 四、“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国民国家思想的实践 - -> Nationalism,既是民族主义,又是国家主义 - -==合在一起,是为民粹主义。== - -### 结论 - -> 但是由于更加模糊了汉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关系性质,建设“中华民族国家”之“国族”的口号,在周边的民族集团中却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反响。 - -==第九章 讲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的孙中山的思想武器:民族主义. - -自周文王以来,改朝换代无论怎样发生的,最后取得成果的是谁,安抚一直在儒家文化下熏陶着的有着天下观的百姓,只需祭天便可。可清末反清的革命派,无论喝过洋墨水的还是土生土长的,都见识过洋人了,早就知道天下之大,天外有天,不太愿意还用个天下学说来彰显愚昧了。而清廷统治是异族统治这一明显的特点,就让革命派们拿起了民族主义的大旗。 - -民族主义的作用,对内增强凝聚,对外易于分裂。孙中山领导的起义,于是成功将满族统治给分裂并推翻,并在各自独立的势力中实现了联合。 - -然而,在革命派取得胜利果实后,民族主义就遇到了困难:汉藏蒙回满五大民族,要是继续强调民族主义,那是必然分裂。天下思想失效了,因为只有汉族认这个。并不想轻易放弃果实的孙中山立即就觉察到了民族主义的弱点,先是提出五色共和,但这避免不了分裂。后来想以汉族为中心,还是不行。最终落在了民族融合,想像女娲补天似的把五色石炼成五彩石去补天。这块五彩石就是中华民族。 - -作者在这里透露出来,民族主义者是从西方那里借用的反抗清朝的革命工具,中华民族实际就是民族主义者造出来的统治工具。就如同天下主义是周文王创造出来的工具。当然,民国的结局告诉我们,民族主义工具再革命时有效,在统治时对于多民族的中国,并非特别有效,至少在它生效之前,民国就没了。民族主义的天然排他性,造成你越是提它,不同民族就越难粘合,越容易碎成一地。 - -天下主义倒是挺好的粘合剂,可惜民国统治者不屑于用。强调民族统一性的民国,遇到了说“咱一个民族又怎么样,照样和你尿不到一个壶里”的共产党,还是没招儿。== - -### 一、共产国际指导的“民族自决”与“联邦制”(1922—1937年) - -> 初期的中共之所以能够在民族问题上采用允许少数民族独立、希望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建立中华联邦制国家的思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首先是因为它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单纯地认为阶级利益高于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认识。 - -==作者总是胡乱下这样的判断== - -### 结论 - -> 作为一个执政党,在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同时,它还要担负起从制度上保障国家不被分裂的责任。 - -==第十章,写中国共产党在49年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纲变化 -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反清朝时,放弃了天下思想,而用民族主义。共产党无法用民族主义,因为是大家同族;也用不了天下主义,因为要反封建;而是用了来自西方的共产主义,这一超越了国家的思想。 - -因为共产主义强调平等与自治,所以面对蒙藏回满的民族问题,一开始是允许独立欢迎共和的态度。但在日本入侵中国之后,不再支持独立,而提出可以组成联邦。很快,在自己将要取得政权的时候,态度再次变化,采取了强调中华民族,希望少数民族地区在中国统治之下,实现民族自治。共产党的对民族问题随着自身实力和外部条件发生的变化,跟国民党的民族政策变化如出一辙。可见,在没什么实力的时候,都说允许独立,等到唾手可得或已经到手的时候,就都舍不得了。== - -## 结语 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 - -> (三)儒学思想中的“天子唯德”的思想,使异民族集团可以认同汉民族集团出身的统治者,又使汉民族集团可以认同异民族集团出身的统治者,从而保障了多民族统一国家传统的连续性。 - -==前提是接受儒家思想。== - -### 二、“内服”与“外服”:阶级制“天下”的成立 - -> 事实上,不是“五服制”,“内服”与“外服”之分,才是中国初期国家政治构造的最重要特征。 - -==五服是理想,内外服是现实。== - -### 结论 - -> 而“天下思想”则是打开中国国家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绝、从小到大之谜的一把钥匙。 - -==作者把这个天下思想看太重了。 - -本章读完,作者介绍了天与天下思想的起源,以及其内涵和外延。对内涵外延的介绍,涉及了五服,内外服,中央与四方的,四海之内与九州的介绍和辨析。 - -他试图把天下概念起源推到周之前,个人认为他的论证站不住脚。 - -一些我不能同意的地方如下。 - -这一章我对作者的看法有几处不能同意。天的概念应该早就有,在周时被重要化了,可能为了解释周的统治合法性,毕竟他是造了商的反。夏以及之前的统治合法性,先是自然的领袖,然后领袖转化为统治者,指定继任者…启的合法性就若,但也是来自于他爹,之后就是血缘。商灭夏,是异族入侵,商与夏一样,合法性来自祖先。而周是被商统治的,他的造反就得找理由。他找的理由,就是所有人都是受天的管理的,商纣不行了,天派周来代理天。这个理由好用的很,之后的王朝更替,基本都是这个旗号。 - -天下这个词,作者认为就是四海之内和九州,进而又分为理想制度的五服,实际应用中的内服外服,然后就是分封建国之后,王在的中国和四方的夷狄绒羌。 - -我认为天下应该有四海,四海之内,之后再有九州之类。只是四海不是人能统治的,所以在统治的角度谈天下时,常不提及四海而已。四海似乎是仙的而不是人的。作者四海之内作为天下,将四海排除在外,我不能完全理解。 - -另外,天下的概念也很难说是中国多民族统治的基础。比如商朝就已经是多民族了,至少周就附属于商,而那时天下的概念并不彰显其重要性。 - -我觉得天下的概念,在周朝才变得重要的。原因是周需要统治的合法性,为自己的造反找理由,并且保证别的部族/民族不造他的反。 - -因为商的天下是夺来的,而不是反来的。周文王反商,相当于儿子打老子,可能违反了当时的伦理,而且避免别人也反他,必须想好理由才行。打出天的旗号,就是周的解决方案…似乎事实上也被他的合作伙伴们接受了。 - -至于天下文化成为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我看其实就是大家想合在一起的就把它做幌子,不想在一起的时候照样开打:打不打,看利益得失。想想就知道,周朝分封是第一次不仅按血缘分封,封了外族:不做这样的利益分配,必然会造成大乱。其他部族不造周的反,一方面是实力打不过,另一方面是得到实际的利益了。至于天下不天下的,大家陪着周王乐呵乐呵呗…== - - -``` -2023-07-18 初稿 -``` - diff --git a/_posts/2023/2023-07-27-ethics.md b/_posts/2023/2023-07-27-ethics.md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250bfda8 --- /dev/null +++ b/_posts/2023/2023-07-27-ethics.md @@ -0,0 +1,121 @@ +--- +layout: post +title: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读后感" +date: "2023-07-27 08:08:13" +categories: 阅读 +auth: conge +tags: 阅读 读书 读书笔记 民族 历史 民族学 +--- +* content +{:toc} + +|封面|信息| +|:----|:----| +|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作者:王柯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Tags:民族, 历史, 民族学, 社会学
Star:三星| + +## 为什么读这本书 + +我第一次接触民族这个词,应该是上学时填个什么表格,有民族一栏。后来查了户口本才知道应该填写“汉”。 + +可民族是什么,汉又是什么,我一直很虚无。 + +共读群本月主题民族学。我读是为了了解民族学是什么。 + + + + + +## 简单总结 + +本书以时间线索梳理了自先秦到1949年中国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认识与应对,并探讨了中国如何从天下转变为民族国家的过程。天下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周朝,儒家继承并发扬了这一概念。每次朝代更替,天意总会被胜者强调。 到了清末,反清的革命党采取了民族主义而非天下思想。民族主义在内部具有凝聚力,但对外部则排斥,容易导致民族分裂。孙中山的民族政策,从允许独立到提出五族共和,最终仍以汉族为主导。民国时期并未有效解决民族问题,随后在内战中失去中原的国民党将解决民族问题遗留给了共产党。 共产党采取了西方的共产主义思想。然而,在面对民族问题时,其思想和政策也经历了类似民国的变化,先是支持独立,然后提出联邦,最终决定允许高度自治,但不允许独立。 + +尽管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大体很棒。偶有几处,论断失据,非常遗憾。 + +## 读后感 + +### 天下是周的时候才有的概念 + +这里是说把天下当作君王统治范围,是周的时候才有的。 + +作者说应该在周之前就有。周之前该说天的地方,出现的都是“帝”字,指代的是祭祀的对象。因而说帝就是天。 + +尧舜传王位是禅让,到了禹的传给自己的儿子,接着下来,人们认为王位的合法性,来自于先王,也就是“帝”。商灭夏的时候,不知道是否考虑过合法性的问题,凭自己胳膊根子粗,就打了夏,取的了统治权。但取得统治权之后,很迷信,凡事儿都算卦。而那时候人算卦,问的就是自己的祖先,自己能干啥,干啥能成,啥时能成。现在留下的甲骨文,差不多都事这样的卦辞。 + +到了商末期,周想灭商,但是自己胳膊根子不够粗,得联合他人一起干,那他就的想象,怎么才能让人跟自己干。跟自己干了之后,怎么能不反过来干自己。 + +既然大家都喜欢算卦,那就通过算挂想办法。周文王演八卦,考虑的就是这么个问题。但他最大的难题是,算卦是想自己的祖先求,而求王位这事儿,得向帝们求,可他家的祖先不是帝,他跟帝通不上话呀。 + +于是,他决定绕过帝,而说在帝之上有天,天负责选谁是帝。天一开始让尧舜禹管“天下”,看禹管的不错,就让他家世代管,结果到了夏桀的时候,他不好好管,天就让商汤接替了。 + +现在呢,纣这个德性,天不满意了,要周去取代。所以,大伙都得帮周啊! + +这么一折腾,把统治合法性从“帝”的指派,改成了“天”指派,就顺了。 + +周造反商,需要“天”,天则应运而生。“天下”的概念也就出现了。 + +## 中华文化的伟大之处 + +周文王很谨慎的,他考虑天向下传递消息,不能平白无故啊,所以他修习算卦之术,表明自己可以通天。 + +即便如此,他也没有亲自出兵,而是让儿子等自己死了之后再出兵。于是武王就有充分的理由了:我爹升天之后,跟天说了地上的情况,天很不满意呀。我爹跟我说,要替天行道,与天分忧啊。 + +造反有理,就有帮手。于是夺了天下。因为是天选的周,所以也没人趁乱反周…… + +接着,周公制周礼,巩固统治。东周加西周,统治了接近八百年。 + +孔子继承和发展周礼,称为儒家文化。 + +战国时秦国重法家,统一了中国。但儒家对与秦国灭周很不满,牢骚满腹,引起秦始皇焚书坑儒。结果,秦二世而亡。 + +到了汉朝,武帝征战之时,还是采用法家。不知后来是吸收秦亡国的教训还是发现了统治密码,开始尊儒。于是,中国封建帝国王朝自秦汉,一直是外儒内法延续下来。儒家文化慢慢变成了汉文化主体,而中原人口逐渐被称为汉人。其实要是秦朝不那么快亡,说不定汉人就被称为秦人了。 + +以儒家文化为主汉文化何以生命力强大? + +因为,信奉它的人,最容易被统治。 + +你瞧吧,汉人在历史上被外族统治过多次。但是,只要那些外族统治者说,中华文化不错,不要改,汉人就没问题。 + +因为儒家入世,是治国平天下。有个“天下”让他们效忠就行了,至于天下在谁手里,则不那么重要。 + +包容性至此,有谁能比? + +无论是谁,想造反,只要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就会有儒士帮忙的…… + +## 民族主义的悖论 + +天下这么好用,但到了清末,革命党们还是将其放弃了,而祭起了民族主义旗帜。 + +具体的原因不清楚,有可能是受西方民族国家的启示,也有可能是因为被帝国列强打开国门后,觉得天圆地方太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观太不合时宜了。 + +但民族主义很管用,尤其是在反对敌人,强化自己的时候。清朝就这么被推翻了。 + +可是,孙中山打下天下之后,发现自己的民族主义有个大问题:既然提民族独立,现在你民国面对汉藏满回蒙的民族问题,怎么办?解决不好,就是国家分裂呀!外蒙古不就独立出去了吗? + +于是孙中山赶快改自己的民族的内涵,不要自制,要共制。 + +不过,民族学家们爱干的事儿,不是整合而是分析。一个调查分析,弄出了56个民族。这更崴泥了。 + +干脆,政治家思想家们创造出“中华民族”的概念。56个怕什么,五六百个都能装,俨然就是弥勒佛的先天人种袋。 + +多说一句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 +共产国际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支持个民族独立的。外蒙古独立,欢呼,最后西藏新疆都独出去才好。能让自己的敌人虚弱的,自己就欢呼。 + +但到了后期,内战快要胜利时,党的政策就变了,少数民族地区也要解放(控制),中华民族这个袋子,还是得拿出来用,能装什么装什么。 + +## 结论 + +天下也好,民族也罢,统治者拿来做统治(造反)合法性的来用的。 + +所谓汉人,无非是祖上可能给武帝纳过粮,当过征夫。 + +我等小民,老老实实接受统治,接着交税,服兵役吧。 + +只求文化人和官员,别整什么文化自信、民族自豪给俺洗脑啦。 + +我这,算是个民族虚无主义者吧? + +``` +2023-07-27 初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