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225 lines (166 loc) · 10.2 KB

使用 Taro 2.x 跨平台开发的一些姿势.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225 lines (166 loc) · 10.2 KB
title date tags summary
使用 Taro 2.x 跨平台开发的一些姿势
2020-05-10
Javascript
Mini Program
最近工作项目需要切换到使用Taro框架来编写小程序,经过一阵子的摸索之后,总结了一些更好地抹平多端差异的操作。

Taro框架

Taro是一套遵循React语法规范的多端解决方案。通过Taro编译工具,将源代码编译出不同端(微信 / 京东 / 百度 / 支付宝 / 字节跳动 小程序、快应用、H5、React-Native 等)的运行代码。

听着让人挺激动的,write once, run anywhere,从我开始写JQuery时就已经喊得响亮,彼时还只是能处理下不同浏览器中js的兼容性问题。如今Jq英雄迟暮,以ng、vue和react三大精神小伙为首的前端框架开始飞速发展,已然不满足于前端浏览器的这一亩三分地了...

但是别急着徜徉,理想虽然美好,现实却是很残酷的。随着开发的深入,发现了诸多跨平台的坑点,故整理了一下,才有了这篇水文。

多端中的样式兼容问题

在所有端的样式中,h5的兼容性最好,小程序的次之,最差的就是RN了。统一多端即是对齐短板也就是要以RN的约束来管理样式,同时兼顾小程序的限制,核心可以用三点来概括:

  • 使用 Flex 布局
  • 基于 BEM 写样式
  • 采用 style 覆盖组件的样式

flex 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RN中的View标签,默认的主轴方向是column。我们项目中采取的方案是,有用到flex布局的情况,都显式地声明下主轴方向。之所以不简单粗暴地将View 标签统一为 display: flex; flex-direction: column, 是因为 H5 上一些内置组件样式可能会错乱。

BEM BEM其实是块(block)、元素(element)、修饰符(modifier)的缩写,利用不同的区块,功能以及样式来给元素命名。BEM命名规范可以有效的解决react中全局样式污染的问题,并且能让人光是看class名字就知道各个模块间的关系和作用。

样式 在taro编译RN端,对样式文件进行处理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上图中的CSS to StyleSheet是利用css-to-react-native-transformbabel-plugin-transform-jsx-to-stylesheet,将Scss/Less/Css文件转换成React Native StyleSheet文件和JSX语法中的className(包括如三目运算符、classnames( ) 等复杂表达式)直接替换为style

以上就是Taro在编译RN时,为我们处理样式的一些操作。除此之外,Taro还提供了一些处理差异样式的条件编译。

样式文件的条件编译

假设目录中同时存在 index.scssindex.rn.scss样式文件,在js文件中引用样式文件的时候,只需要书写 import './index.scss', 在RN平台会自动引入 index.rn.scss,而其他平台会引入 index.scss, 以此达到RN平台与非RN平台的样式文件的条件编译。

样式代码的条件编译

指定平台保留:

/* #ifdef %PLATFORM% */
// 样式代码
/* #endif */

指定平台剔除:

/* #ifndef %PLATFORM% */
// 样式代码
/* #endif */

%PLATFORM% 用来标记当前编译的平台类型,跟 process.env.TARO_ENV 取值相同( weapp / swan / alipay / h5 / rn / tt / qq / quickapp);

如果是多个平台可以使用空格隔开

例:

.wrap{
    background: red;
    /* #ifdef weapp h5 */
    background: green;
    /* #endif */
}

跨平台开发

Taro中暴露了一个Taro.env.TARO_ENV的变量来判断当前的编译类型,目前的取值有weapp / swan / alipay / h5 / rn / tt / qq / quickapp 八个取值,可以通过这些个变量来实现不同环境下的代码,而且在编译时会将不属于当前编译类型的代码去掉,只保留当前编译类型下的代码,例如想在微信小程序和 H5 端分别引用不同资源:

if (process.env.TARO_ENV === 'weapp') {
  require('path/to/weapp/name')
} else if (process.env.TARO_ENV === 'h5') {
  require('path/to/h5/name')
}

同时也可以在 JSX 中使用,决定不同端要加载的组件

render () {
  return (
    <View>
      {process.env.TARO_ENV === 'weapp' && <ScrollViewWeapp />}
      {process.env.TARO_ENV === 'h5' && <ScrollViewH5 />}
    </View>
  )
}

以上这些内置变量虽好,但如果让代码中充斥着大量逻辑判断的语句,也是很影响日后维护的。Taro团队也做了这些考虑,如果有一个组件存在多端差异,完全可以使用组件对应平台命名的格式,比如有个Test组件,需要存在微信小程序、百度小程序和H5三个不同的版本,那么可以如下组织脚本文件

test.js文件,Test组件的默认形式,可以编译到微信小程序、百度小程序和H5三端之外的其他端使用的版本 test.h5.js文件,是Test组件的H5版本 test.weapp.js文件是Test组件微信小程序版本 test.swan.js文件是Test组件百度小程序版本

四个文件,对外暴露的是统一的接口,它们接受一致的参数,只是内部有针对各自平台的代码实现。

而使用Test组件的时候,引用方式依然和之前保持一致,直接import不带端类型的文件名,Taro编译的时候会自动识别并添加端类型后缀

// import Test from '@/components/test.h5'
import Test from '@/components/test'

小程序中没有cookies的问题

如果项目中,使用了cookies保存一些登录状态的话,那么小程序要多做一些兼容操作。其实也不复杂,就是将请求的header中,加多一个Cookies字段,如此而已。

import Taro from '@tarojs/taro';

// 保存的cookies
let cookies = Taro.getStorageSync('cookies') || '';
// 小程序环境
const isMP = Taro.getEnv() !== Taro.ENV_TYPE.WEB && Taro.getEnv() !== Taro.ENV_TYPE.RN

// 项目中统一请求的方法
export default const fetch = (option) => {
  const {url, data, method = 'GET', header = {}} = option;

  if(method === 'POST'){
    header['content-type'] = 'application/json'
  }
  if(isMp){
    header['Cookies'] = cookies;
  }

  return Taro.request({
    url,
    data,
    method,
    header
  })
}

export function post(url, data) {
  return fetch({ url, data, method: 'POST' })
}

export function get(url, data) {
  return fetch({ url, data, method: 'GET' })
}

// 登录接口
export const login = (data) =>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fetch({url: '/api/login', data, method: 'POST'}).then((res) => {
      if(res.code === 200){
        // 将响应头中的以逗号隔开的cookies用分号隔开然后储存
        cookies = res.header['Cookies'].replace(/,/g, ';');
        Taro.SetStorage('Cookie', cookies);
      }
      resolve(res);
    }).catch((error) => {
      reject(error);
    })
  })
}

Taro多端开发的实现

开发了一段时间之后,加上一些了解,大概摸清了Taro多端开发的本质。Taro在编译时,会将你写的类React的语法抽象成一个语法树(AST),随后对这个语法树进行分析和转化,使之生成目标端的语法。

基于编译原理,Taro在编译时,会将各端具有差异的部分进行抹平。

编译时

例如在转换小程序端的时候,Taro里的render会将所有jsx元素在js文件中移除,它们经过一系列转换过后的会被编译成小程序的wxml

例如在jsx中常见的循环操作:

<View>
  {
    list.map(item => <Text onClick={this.handleClick}>{item}</Text>)
  }
</View>

在编译时,Taro会将上述代码编译为如下的Ast json格式:

{
    "type": "element",
    "tagName": "text",
    "attributes": [
        {"bindtap": "handleCLick"},
        {"wx:for": "{{list}}"},
        {"wx:for-item": "item"}
    ],
    "children": [
        {"type": "text", "content": "{{item}}"}
    ]
}

函数的callee(list)会作为属性wx:for的值,匿名函数的第一个参数会作为wx:for-item的值,函数第二个参数是wx:for-index,并且Text元素的children是一个jsx表达式。有了这么一串数据结构,要生成一段wxml就具有可行性了,可以参考Taro源码中的toHTML函数——https://github.com/andrejewski/himalaya/blob/master/src/stringify.js

由于jsx的写法千变万化,Taro还未能支持到所有的写法,对于一些常用的Taro会进行相应的转换,而一些由于微信小程序的限制,Taro还未支持的骚操作会使用ESLint警告或在编译时报错来阻止(这也是Taro初期很多jsx语法不支持的原因)。随着Taro团队的迭代,现在jsx这块的支持程度和补充进展已经很不错了,详细的可以在Taro官网文档最佳实践中阅读。

运行时

编译时只转化代码语法,包含jsx向小程序xml的转化。而在组件层面上,Taro团队定制了一套运行时标准来抹平不同平台之间的差异。包含标准运行时框架标准基础组件库标准端能力 API,其中运行时框架和API对应@taro/taro,组件库则对应@tarojs/components以微信小程序为标准,在不同的端实现这些标准,从而达到一套代码向多端代码的无缝转换。

同时配合编译过程,抹平了状态、事件绑定和生命周期的差异。通过运行时对原生api进行拓展,实现了诸如事件绑定时通过 bind 传递参数、通过 Promise 的方式调用原生 API 等特性。

这就是Taro在编译时和运行时对多端平台做的一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