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人生定位》—— 阿尔·里斯 / 杰克·特劳特 #29

Open
thzt opened this issue May 15, 2018 · 0 comments
Open

《人生定位》—— 阿尔·里斯 / 杰克·特劳特 #29

thzt opened this issue May 15, 2018 · 0 comments

Comments

@thzt
Copy link
Owner

thzt commented May 15, 2018

选择太多与心智有限,给组织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
当组织的成果因未纳入顾客选择从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

我们已经进入组织的社会,所有组织的共通点(这或许多多少少是第一次有共通处)就是组织的成果只限于外部……
可是当你去看现今所有关于管理学的著作和思想(包括我所写的一切)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只看得到内部,不管各位举出哪一本早期的作品,例如我写的《管理的实践》,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讨论战略的著作,都是一样。
这些著作看起来是从外部观察,但实际上讨论的都是组织内部的事情。
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管理是怎么回事,管理在做些什么,就必须从外在的成果入手……

特劳特曾说:“《韦氏词典》对战略的定义是针对敌人(竞争对手)确立最具优势的位置(position)。这正好是定位要做的工作。”
在顾客心智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从而使品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这就是企业需全力以赴抵达的成果,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唯一理由。

定位四步法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特劳特发现的“定位”(核心著作是《定位》和《商战》,读者应该先从这两本著作开始学习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力。

定位也不仅仅是“最具革命性的营销观念”(菲利普·科特勒语),而且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迈克尔·波特语)。

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运用定位这一新工具“由外而内”地为自己建立品牌(个人如何创建品牌详见特劳特商战经典之《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先选择。

组织最有价值的资源固然不再是土地与资本资源,甚至也不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了,这些资源没有消失,但其决定性的地位都要让位于品牌所代表的心智资源。

衡量企业经营决定性绩效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务赢利与否,转向为占有定位(心智资源)与否。
这也解释了为何互联网企业即使不赢利也能不断获得大笔投资,因为心智资源(定位)本身就是成果。
历史上,新生产工具的诞生,同时会导致新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直取定位(心智资源)而不顾赢利的生产方式,是由新的生产工具带来的。

不仅是新创企业,即便现有组织的同一个品牌,在其他任何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定位的调整,生产力的差距也是惊人的。

当定位明确后,几乎可以立刻识别出企业投入中哪些20%的运营产生了80%的绩效,从而通过删除大量不产生绩效的运营并加强有效的运营而大幅提升生产力。

事实上,已不存在要不要定位的问题,而是要么你是在正确、精准地定位,要么你是在错误地定位,从而根据错误的定位配置企业资源。
这一点与管理学刚兴起时,管理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就是管理非常类似。


更努力地工作、更坚定地相信自己、更积极地思维,单凭这些,都不能让你攀上成功的阶梯。
实际上,成功根本不是某种你能自发产生的结果。
成功的关键是你能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

本书的主题就是如何借助外力取得成功。
实际上,你必须走出去,去推销自己。

失败者是那些只关注自己、认为成功的全部要素都在自己身上的人。
胜利者通过善用他人而获取自己的成功。想要成功,你必须知道该看哪里、该找什么。


在这个崇尚民主、平等的社会,人们早已淡忘了成功之路曾经的经典诠释:重要的不是你知道什么事,而是你认识什么人。

在制定目标时,假设单凭一己之力就能实现的情况非常罕见。任何人也无法单凭自己的努力就登上天堂,他还需要上帝的小小帮助。

毕加索(Pablo Picasso)说:“一旦你真的弄清楚了什么是自己渴望的,那你这辈子充其量也就只能获得这么多了。”

在制定目标的时候,我们通常忘记其他人也有自己的目标。如果人人都希望成为山中之王,那这座山不就太挤了吗。也许我们可以换个目标,比如山谷之王,怎么样?
不如换个目标试试。
让我们对成功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只为自己锁定一个目标。

罗斯·佩罗(Ross Perot)说过:“人生就像一张蜘蛛网,各条网线以奇妙的角度交叉。能否成功并不取决于你的计划,特别是商学院教的那种所谓的5年战略计划,制订得有多完美。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机遇,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这才更有决定意义。”

多数人一旦达到事业的巅峰,就会掩饰自己成功的轨迹。
他们从不认为成功乃运气使然,也不把成功归结于天时地利。
相反,他们认为努力工作、设定目标、相信自己才是成功之王道。

他们不想让你知道他们是如何成功的,保持神秘会让他们觉得高人一等、与众不同。


你是否聪明机智、进取心强、风度翩翩,这都无关紧要。不要只盯着自己,你要看看外面,找到一匹好马,你的人生将会精彩纷呈。

要想获得人生的巨大成功,你必须找到一匹可以驾驭的好马。

有些人永远长不大,他们力争获得外在的成功,总想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聪明与能干。

利用外在的成功来安抚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这是人类常有的一种心态。
这种心态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企业里都有一群工作狂。
他们对其他人的依靠越少,就能越能证明自己是真正成功的人。

这颇具讽刺意味。人们在本应借助外力的时候,却要自己做。
但是只靠自己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是其他人使得你成功。
因此,你必须重点关注他人,而不是自己。

要正确看待各种事情。
其实,如果你能把成功看做别人为你所做的事,而不是你为自己所做的事,你就不太可能陷入追逐成功的不安之中。
没有人能够让你成功,但是其他人的所作所为能够助你成功。

教皇不是他自己推选出来的,董事会主席也不是他自己任命的。


商务和生活一样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合作与竞争并存。
政府工作也好,社会工作也罢,不管你从事的是哪个行业,也都大抵如此。

以销售为例,只有你一个人是不可能做成买卖的,必须得有另一个人购买你所推销的东西。

请你谨记,赛马场上获胜次数最多的骑师不一定体重最轻、头脑最好或者体能最强。
最好的骑师未必能赢得比赛,而能赢得比赛的骑师通常都拥有最好的赛马。

努力型赛马

如果你的个人营销策略是完全依靠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对外部环境视而不见,那么你的坐骑就是你自己。

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通常来说,你会落在后面,然后你便开始鞭打自己。
所谓鞭打自己,换一种说法就是“努力工作”。
如果其他人每天工作7个小时,你会工作8个小时。
如果其他人每天工作8个小时,你就会干上9小时(周末还要加点班)。

你了解这种模式。
大多数人都非常乐意多花点时间工作,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这样才能超越他人。

骑着努力型赛马的人通常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每周额外工作一两个小时,然后慢慢加量。
如果加班没有带来晋升,也没有赢得表彰,他们就会拿出鞭子,更加用力地抽打自己。
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觉得疲惫不堪了。

那些试图通过更加努力地工作扭转败局的人尤其招人怜悯。

但是,不都说成功人士往往会努力工作吗?是的,他们确实如此。不过,这并不等于说努力工作的人往往就能获得成功。

如果你工作的时间太长,往往会犯更多的错误。
结果,为了纠正错误,又不得不赔上更多的时间。
仅仅因为你在一个项目上花的时间比较多,并不一定表示你完成得更加出色。
在建筑中,少常常就是多,在工作中也是如此。

智商型赛马

高层管理者的智商水平属于中等。
正如一位大学校长对教职工所说的:“要善待你的A等生,将来他们会回来,做你的同事,但更要善待你的那些B等生和C等生,将来他们会回来,给我们新添一个礼堂和一栋科研大楼。”

智力与成功并无太大的关联,有一个原因就是:越聪明的人越会依靠自己。
毕竟,他们无所不知,他们依靠自己获得成功。但那是一匹高风险赛马。

不太聪明的人知道自己不够聪明。
因此,他们更有可能寻找他人,帮助自己爬上梯子。

教育型赛马

要记住,教育型赛马的作用是让你进入比赛。仅凭学历不大可能让你的马跑得更快。

企业型赛马

不管你多么聪慧敏锐,把注压在一个输家身上是永远得不到回报的。
泰坦尼克上最优秀的官员到最后也要与最没用的人待在同一条救生艇里,前提是他要足够幸运,没有掉进水里。

怎样才能识别一家尚在襁褓中的大型企业呢?
你不要识别,你要寻找另一个看似有前途的人、产品或者创意。


才华型赛马

你需要其他人的认可,他们能够让你获得成功。

创造性人才同样必须学会如何聆听观众的心声。
观众希望他们怎样,他们就得去适应,而不是让观众来适应你。

不要抵御同一类角色,成功的不二法则就是总演同一类角色。

如果你想让人们觉得你有才华,你就得看上去像那么回事。

才华型赛马要获得成功,几乎比其他任何类型的赛马都更需要外界的认可。
有时,那种外界的认可永远都不会来临。

如果你的才华未能很快获得外界的认可,你不要以头撞墙(也不要磨平你的棱角)。
实际上,你应该能够料想到这个结果。
你的问题的实质是外界的认可,无论你是作家、画家、演员、歌手、舞者或摄影师等诸如此类的角色,你都要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寻找能够证明你的创造力的外部专家。

请始终谨记,才华的世界与这个大千世界本身并无二致,在这里,让你获得成功的正是其他人。
是影评家让电影制片人成功的。

产品的外包装与产品一样重要,有时还比产品本身更重要。

爱好型赛马

有那么多成功的职业都是由业余爱好或兴趣逐渐发展而来的,这颇令人惊讶。

如果你喜欢做什么事情,往往就会做得很多。而你做得越多,就越得心应手,你获得的自信也越多。

地利型赛马

成功就在你身边。
不要浪费时间寻找什么最合适的地方、最合适的环境,你是找不到的。
即便你找到了,可能也认不出它。

生活中的成功从接受开始,接受那些无法改变或者难以改变的事物。然后,开始改变一件完全在你掌控之中的东西,那就是你自己。

宣传型赛马

在公司特别是在大公司里,可见性比能力更为有效,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果你兼而有之当然很好,可是如果你只能二选一,那就选可见性吧。

90%的人都不会独立思考,所以你完全可以骑着宣传型赛马一路登顶。
90%的人只相信他们从报纸上看到的、广播里听到的、电视上看到的或者是别人告诉他们的,而这些“别人”的想法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当然也是从报纸上看到的、广播里听到的、电视上看到的。

大量的宣传也没有效果。
你应该力争写出一个极具感染力的正面故事,可以让你翻来覆去地使用。

一个主意,就是你应该寻找并依附在你名字上的东西。
如果你打算骑上宣传型赛马,首先要给自己一个称号或主意。

你要个什么样的称号呢?宣传可不是一匹容易驾驭的赛马。
你必须下定决心丢弃各种资料,这样才能将焦点集中在一个主意或概念上。

要想很好地驾驭宣传型赛马,你必须学会如何“应对媒体”。
你不能太好斗,也不能太腼腆。
一般情况下,不要给他们打电话,让他们打电话给你。

正是那些标新立异、令人震惊或者颇有争议的观点才会引起媒体的关注,没人想写关于母亲或苹果派的报道。


产品型赛马

认可他人的天赋几乎总是让人成功的关键。
大部分人碰到一个好的产品理念时都没能识别。

拿麦当劳兄弟与雷·克罗克进行比较是很有启迪意义的。
麦当劳兄弟发明了产品理念,而雷·克罗克认识到这一理念的潜力。谁赚了大钱?
是发明者,还是识别者?

那就做一个识别者吧。从自身之外识别能让你发财的产品。

迄今发明的最成功的产品都没有给发明者带来足够的利益,但是却让识别者发了大财。

即便是发明本身也常常是一次意外的结果。

做个灵活的人。
有太多专心致志、目标明确的人本可以通过制作裤子来赚大钱的时候,他们却坚持做帐篷。
或者他们在可以通过瓶装水发财的时候,却坚持在经纪公司工作。

创意型赛马

我们都知道,创意可以比任何事情都能更快地让你一跃达到事业的巅峰。
但是有时候人们对创意期待得太多,他们希望心目中的那个创意非常出色,也希望其他人都认可它的伟大。

这样的创意根本就不存在。
如果你要等到某个创意被大家都接受的时候,那就太晚了,其他人可能已经取得了优先权。

任何显然入时的东西都已经在过时的路上。

驾驭创意型赛马,你必须愿意面对可笑的、有争议的创意,你也必须乐意逆潮流而行。

除非你勇于承担风险和大量的非议,否则你不可能成为第一个想出新创意的人。

专家常常是错的,尤其当他们武断地对那些可能对其专长带来不利影响的主题做出结论的时候。

好的创意具有宣传价值,而最具宣传价值的是那些震撼人心的创意。
广告公司知道震撼人心的广告能够创造好的宣传价值,而好的宣传价值可以造就成功的广告公司。

他人型赛马

成功的关键总是依靠他人。
即使你驾驭着一个可以让你走向巅峰的创意或者一个产品,还是得依靠他人识别该创意或者该产品的价值。

你个人不能完成销售,要靠他人来购买。
推销产品的方法也适用于推销自己。
首先,别人得认识到你的优秀品质,然后通过给你一份工作或者一次晋升来“购买”你。

人都喜欢聘请与自己相似的人。

达到事业的巅峰,你不必非要成为一个全能型的人。你可以做一个专家,发掘他人、利用他人的力量。

但是作为坐骑的人,不同于动物的赛马,他内心有自己的利益,他不会盲目地载着你去你想去的地方,他们会去他们想去的地方。

伙伴型赛马

伙伴型赛马是他人型赛马的一种变体,其区别之处在于伙伴是平等的人的组合。平等具有很多优点,真正的伙伴之间彼此信任,他们对彼此毫无偏见。

你不能对自己的想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你需要有可信之人评价你的想法,或者提出改变、修订的建议。
当然,反之亦然。

你的自负逐渐扼杀了你的客观性,你对别人越来越挑剔。
除了你自己的想法,你看不到别人想法的优点。
认为没有人可以像你做得那样好。
如果你的老板再明智些,就会看到你是多么有能力,也会采取措施提升你。
如果你真的这样想,你就真的与现实脱轨了。

99%的法则表明,你达到事业巅峰的概率只有1%。
当你的晋升意味着同事们永远不能脱离底层时,他们为什么要帮你一把呢?

伙伴能让你脚踏实地,伙伴能让你客观地把自我意识控制住。
你们可以合作完成你单独一人不能完成的大事。

配偶型赛马

正如一朵花需要有成长的花园才能绽放,如果才能想要绽放也需要机遇。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故事,男人或者女人通过自己的配偶走向成功。
然而,这种成功的方法常被人认为不那么高尚。更多的人还是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成功的目标。

“我想自己做”似乎是年轻一族的箴言(当你老一些时,你会意识到你可能错过了一个重要的机遇)。

家族型赛马

你是不能因为某件事跟儿子、女儿或者父母断绝关系的,这样的事实就让家族型赛马比配偶型赛马占据了优势。


企业型赛马

残酷的现实是,对于成功来说,能力是最不重要的因素。
企业并不是理性实体,不会为个人的最佳发展提供无尽的帮助。
企业是那些试图超过他们竞争对手的各类人的组合。

在很多方面,他们极像马拉松比赛。一听到枪响,成千上万的人冲出去,为了取得最佳位置,互相推撞。
刚开始的赛程,尽显人们的凶恶本质,直到比赛进行了一段时间,彼此拉开了距离,你才能得到一些跑步的空间。

到达通往企业顶层的道路有5条,无一例外都很艰难。

(1)做一只“早起的鸟儿”

(2)做一个政治家

大企业里的生活就是一碗意大利面,你不能太直率,你必须委婉、间接。
你必须学会怎样做一个政治家。

你不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到达企业的高层,你必须依靠提拔。

谁来提拔你?别人。
这就是你想要在大企业里出人头地就必须成为一个政治家的原因。
把工作做好只是第一步,你必须找到一种方法,让别人知道你能够把工作做得很好。
你的工作技能没有你的政治技能重要。

如果你在为一家《财富》500强企业工作,或者任何类型的一家大型机构,要问自己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我做得怎么样”,而是“我的保人是谁”。
没有保人,你将停滞不前。

你的工作做得多好并不重要。

许多企业都有严格保密的“高潜力”员工名单。
你在你们企业的快车道名单上吗?
尽最大可能证实这点,这样也能省去你多年的痛苦。
如果你不在快车道名单上,我们给你的建议就是继续阅读本书、继续跳槽。

你可以看到这种模式。
如果你想在大企业升迁,就必须做一个政治家。你必须广交朋友,而不是兴风作浪。
在企业这种环境里,说的比做的重要,尤其是当你把这些话在合适的时间说给合适的人听时。
无论如何,跟你的首席执行官谈论下你的配偶和可爱的孩子,谈谈你所属的宗教派别,讲讲在你家里聚会的男女童子军,聊聊你花时间和金钱支持的诸多慈善机构。

人们都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

当为大企业工作时,你有两个选择:
①进入快车道名单;
②离开该企业。

做一个克隆人,找到一个保人,进入快车道名单,是一个政治家的三种最重要的属性。

骑上企业型赛马,你也必须要有多面性。
从外表看,你必须是团队的一员,而在内心深处,你必须是一个顽固的个人主义者,你必须掩饰你的竞争本能。

到达企业高层的人中,很大比例的人都避免发生冲突。

企业的规模越大,缺乏合作精神的员工越有可能在远没有到达高层之前就被清除出局。
你必须不断地展示你的忠诚,而不是你的才智。

这就是猫和狗的区别。
狗会摇着尾巴欢迎你回家,它会讨好你,对你的每次心血来潮的想法做出快速的反应。
相反,猫一般会忽略你,对你的愿望也无动于衷,猫有自己优先考虑的事情。

企业有很多为它们工作的猫和狗,狗是急切的、热情的、温顺的、笨手笨脚的团队成员。
而猫是安静的、有能力的、深思的、性情平和的个人主义者。
那么谁会得到提拔呢?当然是狗。

为了在企业世界里如鱼得水,你必须折中你的原则。

(3)做一个耀眼的人

如果你想取得进步,就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把自己展现给高级管理层。这在大企业行得通,在大的政府机构也同样有效。

个人关系是你努力攀登企业阶梯的关键。

几乎所有成就卓越的人都得到过他人的提携。

最好的方法就是像那位IBM年轻的分部经理获得销售总经理的职位一样,做一次精彩的演示。
想要有机会坐上董事长的交椅,你必须擅长独立。
任何才能都最多只能让你有能力做一次精彩的演讲。
对于你将来的成功,好的演讲才能比思考或者写作的能力更加重要。嘴比大脑更有力量。

演讲就像打高尔夫球,不管你有多少天赋,如果你勤加练习,会做得更好。

(4)做一名英雄

你怎样变成企业内部的一名英雄?
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自己与你的企业计划推出的最耀眼、最激动人心的新产品或服务联系在一起。

今天在大企业里的趋势是:袖手旁观,谨慎做事。

与露脸工作相反的是提供“良好经验”的职位,比如,一份海外职务。
避免这样的工作。
不要接受首席执行官视线之外的任何工作,这种任务都是死路一条。
即便你取得了成功,也无法成为赢家。

(5)做一个救星

如果你出牌正确的话,你也可以骑着白马,以救星的身份迅速到达顶峰。

当企业陷入困境时,它们会向救星求助。“雇请外部管理者有望成为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趋势。”


产品型赛马

其实,你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并没有那么重要。即使你没有什么创新的天分,也同样可以跨上这匹产品型赛马。

事实上,天分有可能成为你前进路上的障碍。而要将成功的希望寄托在产品型赛马身上,其中的关键则是你判别他人天分的能力。

几乎所有产品上的重大突破都会涉及两种人:一种是发明者,另一种则是意识到其中价值的人。

发明者或许能得到超级订单,而意识到其中价值的人则能赚取超级财富。

把目光放得更加开阔一些,摆脱局限你自己的各种因素。通过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发挥你的天分,而不是挖空心思闭门造车。

许多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发明都基于简单的观察发现。

要留心,重要的产品创意的检验结果通常不会很好。

在一生当中时机尤为重要。

成功是你发现的东西,而不是从你的脑子里跳出来的。所以,你要始终睁大眼睛,忘掉自我。

找到一个简单的产品创意,然后改名换姓,把它变成一个激动人心的全新产品,这个模式已经被重复了很多次。

从根本上说,你要改变一切的原因在于你试图让自己介入那个产品。忘记自己吧。要仅仅根据那是不是一匹骏马来评估产品。

如果你过于自我,以至于忽略了周遭发生的事情,那么即使你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地方也毫无助益。

不管你在哪里——上大学、在公司上班或者自己创业,你都应该睁大双眼。
当你看见那匹可以带你到达顶峰的赛马时,不要犹豫。
放弃你正在做的一切,跳上马背。
你可能永远都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了。

如果你用一种开放的心态看待生活,你就永远不会太老。
可惜,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心里往往会装满各种各样的事实。
很快,你就什么都知道了,这会让你处于一个运气不佳的位置,无论一个新的产品创意有多么出色,你也无法加以识别。

通常来说,年龄和经验会与你识别优秀产品创意的能力相互抵触,你会成为万事通心态的牺牲品。

机会是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来临的。
你必须对周遭发生的事情,尤其是意外事件有所警觉。


创意型赛马

“这绝对行不通”是人们对新创意最常见的反应。
然而如果别人提出的想法正是你仔细思考过的,你就会脱口而出:“好创意。”

你会爱上自己的想法,不假思索地否定别人的想法。

或许你并不善于出创意,但是当别人给你出创意时,你一定很善于评判。

如果你想驾驭创意型赛马,你必须抑制住自己爱挑剔的本能。

很多极具影响力的想法都有其冒险性,这些想法往往会令在座的人感觉极不舒服。
如果在想法提出的时候并没有人感到紧张或不安,那么很有可能这个想法并不是什么激动人心的想法。

人们都对复杂深奥的东西不胜佩服,他们不相信那些看上去过于简单的东西。
但是,只有简单的想法才行得通,最强有力的创意都有其优雅的简单性。少就是多。

大多数人对于各种创意的认识都是错误的。
他们以为创意是发生在某个人身上的一种独特经历,仿佛如果没有天才爱迪生,我们现在还在使用蜡烛呢。
其实不然。
雨果说:“军队的入侵可以阻挡,业已成熟的想法却阻挡不了。”
窍门就在于,要第一个发现尝试某种新想法的时机已经成熟。

识别一个好创意比想出一个好创意更容易名利双收,胜率也更高。
有数百万计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都有可能想出你成功所需要的那一个创意,他们都有可能是你成功的源头。
如果你一个劲儿地靠自己去想,那么你成功的源头就锐减成了一个。

不管你的想法多么有前途,如果你不愿意把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和资源用在这个想法上,那么其他人也不大可能这么做。
你不能用业余时间来骑创意型赛马。
所以,下次你再想到一个伟大的推销概念,觉得宝洁会心甘情愿为此花上100万美元的时候,你不妨问问自己:我愿意终身致力于此吗?
如果答案是“不”,那就别再想着去辛辛那提了。

而且企业越大,就越不大可能考虑一个外来的想法。

别再想着向别人推销你的想法了,试着推销给你自己吧。

你一旦找到了创意型赛马,接下来,你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培养这个创意。
各种想法在早期都是最脆弱的,人们总能找到某个想法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在大企业里,这个问题尤为棘手。
要想在《财富》500强的赛道上驾驭创意型赛马,你就得格外努力地工作。
首先,一定不要让反对者近身。

不管是以哪种形式,备忘录也好,演示也罢,或者是非公开的会议,重要的是让企业的管理层知道你才是这个想法的提出者。
千万不要把你的想法往你的上司桌上一丢,然后让他来决定是否实施。
那样的话,就等于放弃了你的所有权。

一旦你让大老板信服了你的想法确实不错,你就得做好准备,接受夹道攻击。
要知道,几乎没有几个大老板会干脆地说:“太好了,我们就这么做。”
大多数老板会把你打发出去,让大家都看看你的想法,从其他同事和部门那里征求一些反馈意见。
这种建立共识的老一套做法使得大老板在情况不妙时能够获得一些保护。
这就叫做分摊责任,或者保护你的企业资产。

你必须事先意识到的情况是,当你带着想法来到你的同僚面前时,他们多半会表示不赞同。
对他们来说,你刚刚成为企业官阶上的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
他们肯定不会认为你的想法对企业有什么好处,他们会认为它对你和你的职业生涯有好处,这将会打乱既有的等级排序。
如果你的想法与他们的个人计划有冲突,你就会有麻烦。
很快你就会听到诸如你的想法问题重重,与企业的规划存在冲突之类的评价。

千万不要忽视他们的反对意见,要表现得亲切友好,要感谢他们的帮助,并且请他们用书面形式提交反对意见(这一做法通常会阻止掉那些更加愚蠢的反对意见)。
如果他们敢于将反对意见写下来,那么你也要以书面形式一一回应。

如果确实有一些与你没有竞争关系的同事赞成你的想法,要确保他们提供相关的证明文件,让他们每个人都给你写一份备忘录。
然后,你应该把这些备忘录整理好,回去做一次井然有序的一致同意的演示,向大老板汇报。
你要保证列出正反两方面的意见,而且要指出提出意见的人的名字。
虽然大多数大老板喜欢“一致同意”这个结局,不过他们也能看得出来哪些人是藏有私心的。

如果你的想法闯过了夹道攻击这一关,那么你的最后一项任务就是要确保该想法得以实施,而且还能得到适当的资助。
在这个信息传播过度频繁的社会里,一个想法如果不进行适当的宣传或者推广,是不会引起多少人的关注的。
你要为自己的想法争取足够的资源,使之能够顺利出台。


他人型赛马

在很早的时候,年轻人就知道有三种方式可以赚钱:
(1)跟富人联姻;
(2)以漂亮、干净且合法的方式窃取;
(3)结交合适的人。

工作狂、事无巨细型的老板都不是理想的选择对象。
在内心深处,他们宁可事事亲为。
你永远不可能与这种老板建立起一种不可或缺的关系。
你要找一个稍微有点懒惰的老板。

与那种事无巨细型的老板相比,这种老板会放手让你做很多事情。
那么随着时间推移,你的能力就会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而他就会更加倚重你。
如果你打算在这家企业长期干下去的话,你就需要让他们对你产生这种依赖感。

当你的未来老板的对手们永远都捉摸不透他的意图时,你的候选坐骑就占据了有利地位。

因此,如果你的老板略微有些圆滑,那你就找对人了。

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事关成败。你的老板坐骑应该表现出激发他人热情的能力,有人称其为“拉拉队长”,但是我们称其为优秀推销员。

你会注意到,我们从未说善良、慷慨或者热情是一位老板所应具备的特征。
不幸的是,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人所应具备的美德。
也许要实现人的救赎,这些美德是必需的,但是对于成功来说这些却并非必要。
作为将军,拿破仑和巴顿也许并不十分讨人喜欢,但是他们无疑是十分优秀的坐骑。

你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老板呢?
奉承是关键。
如果你能讨得老板欢心的话,在企业里要升职就会容易得多。

那些致力于讨好当权者与那些已经在团体中取得了有利地位并拥有相当权力的人之间存在着高度关联。

你怎样才能讨好自己的老板呢?
奉承,毫无疑问。
但最好不要过于直白。
德卢加的建议是,锁定一个与你的老板经常接触的人(这个人可以是你的同事、你老板的上司或者老板的秘书),然后在他面前说老板的好话,他会把话传过去的。

你该不该在某些时候跟老板意见不一致呢?当然应该,德卢加说,但条件是事后你要潇洒地举手投降。
如果能说服你改变想法,老板会感觉非常良好。

更加优秀的“坐骑”是你老板的老板。
换句话说,要抬高自己的起点。
这一点很难付诸实施。你必须既谨慎又大胆,两者要同时同步,缺一不可。

当你为一家大企业工作时,引起他人注意就意味着你已经成功了一半。
之所以说在总部工作比在一线要轻松得多,也正是这个原因。

如果能仔细搜索事业成功的线索,你一定会很早就与某个高层管理人物建立联系。


Sign up for free to join this conversation on GitHub.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to comment
Labels
None yet
Projects
None yet
Development

No branches or pull requests

1 particip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