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罗翔专访:“很多的荣光,不过是草船借箭。” #32

Open
1zhang-san opened this issue Sep 21, 2020 · 0 comments
Open

罗翔专访:“很多的荣光,不过是草船借箭。” #32

1zhang-san opened this issue Sep 21, 2020 · 0 comments

Comments

@1zhang-san
Copy link

  8月15日晚,罗翔新书《刑法学讲义》的签售活动,成为本届上海书展最为火爆的现场之一。即便因疫情关系,书展实行严格限流,也无法阻止众多年轻读者自觉自愿排队等待,希望得到在B站视频评论区广为流传的“做法治之光”的签名。

  也正是这些热情的读者,一路见证了罗翔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厚大法考刑法主讲老师,到B站名人的暴风式“走红”过程。
  我们的专访约在签售之前。不时有路过的年轻人隔着玻璃看到罗翔,惊喜地拿出手机来拍照。
  而与这些巨大的簇拥和热情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罗翔本人在面对媒体时表现出来的冷静、审慎和内敛。
  他在B站视频中说自己讲课时会忍不住“手舞足蹈”、以至于有网友提问“罗老师能讲一个‘不动手’的吗”,但在接受我们采访的半个多小时里,他的手势其实很少,我们在回看视频的时候发现,他连坐姿都没怎么变过。
  在谈到网友称他为“法治之光”时,他甚至小小地更正了一下:不不不,我只是法治的微光。
  这很像他在自己的视频和书中一再提到的那句话——
  我一直觉得,自己所得的一切皆非所配。很多的荣光不过是草船借箭,众人将我不该有的荣誉投射于我。

  从去年开始,不同up主剪辑的罗翔课程视频,就在B站广为流传。“我强奸我自己犯法吗?”“如果熊猫来咬我,我能把熊猫打死吗?”“我用望远镜看女生宿舍构成犯罪吗?”……诸多法考案例,都被罗翔用一种既专业又有趣的方式阐释出来。即便不是法学专业人士,也能看得津津有味,罗翔也因此被称为**“法考郭德纲”“律界段子手”**。
  因为经常将“张三”作为犯罪嫌疑人的名字,在B站,“法外狂徒张三”已经成了跟“讲刑法的罗翔老师”几乎齐名的存在。那句“人心隐藏着整个世界的败坏,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张三”,更是高居罗翔金句榜首。
  “专业而有趣”,是对罗翔最普遍的评价。脱离专业性的有趣,极易流于轻浮而遭致反感;而无趣的专业性,也很难经得起短视频时代挑剔的眼光。
  能将“专业”和“有趣”结合得恰到好处,这样的讲课模式当然不是一夜速成的。2005年,罗翔北大法学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政法大学任教,从2008年起连续入选本校“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教师”,人称“刑法小王子”,在校园人气超高。可以说,是学生们给了罗翔远远早于网络的认可,直到今天罗翔仍然说,这是他最为看重的荣誉。
  看到罗翔的讲座视频在B站流传,就不时有学生问他:罗老师要不要干脆自己去当up主?罗翔笑言,最早被这么问时,自己还不太清楚“阿婆主”到底是干嘛用的。直到今年年初,B站伸出橄榄枝,罗翔抱着“真正的知识一定要走出书斋”的想法,欣然接受。
  作为学者,我们时常生活在一种幻想之中,认为真正的知识一定是高雅的,大众传播都是下里巴人,娱乐至死。但这是一种傲慢与偏见,甚至是另一种形式的不学无数。真正的知识一定要走出书斋,要影响每一个愿意思考的心灵。
  3月9日,“罗翔说刑法”正式入驻B站,短短两天内吸粉200多万。至今不到半年时间,这个账号的粉丝数已经高达885.6万(截至8月16日10点)。罗翔本人发布的第一个视频“B站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罗翔”,点击量已经超过980万。

  有网友说,2020年在B站,罗翔可能是唯一能在热度上与“后浪”视频相抗衡的人。
  在“罗翔说刑法”目前发布的总共60条视频当中,既有“羁押26年张玉环改判无罪,之前的刑讯逼供还能追诉吗?”“腾讯与老干妈纠纷,公章很忙!”“28年前南医大女生遇害案与追诉时效”等热点案件的延伸话题,也有“[搞黄色犯罪吗?‘流氓罪’的历史变迁”“张三驾车撞孕妇,胎儿五天后死亡,怎么判?”“养的狗咬了人,主人要坐牢么?”等大众感兴趣的普法内容。
  当然,还有一些貌似与刑法本身无关、却非常“罗翔式”的话题:“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做一个诚信的人?”“人类社会的罪恶都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等等。
  这是罗翔在“专业而有趣”之外的另一特色:旁征而博引,深入而浅出。
  毕竟,哪个大学里面没有几个专业过硬又有幽默细胞的老师呢?但能在本专业之外,将哲学、历史、文学、影视等话题和金句信手拈来的老师,却并不多见。在罗翔的很多视频之下,都有网友自动站出来充当“课代表”,汇总罗翔提到的名人名言,提醒大家做好“课堂笔记”。
  罗翔本人的“名言”,也被网友们热衷记录和传播:“我们与恶的距离总是很近,但人性之善,才是指引每个人的光亮”“越能体现人性尊严的快乐,越是一种最高级的快乐”“自由如果不加限制,就会造成强者对弱者的剥削”……
  之前《三联生活周刊》就评价,“罗翔老师满足了人们对于有力量的通识教育的想象”。他的一位学生也说,在参加厚大的课程培训时,许多学长会去找老师要签名,一般老师签的都是“一考而过”“法考必过”之类的祝福词,“但罗翔老师会在扉页认真地写下:做法治之光”。

  在为网友可见的专业而有趣、旁征而博引之外,罗翔始终保持着一个法律人的理性、克制和矜持,并不愿意给人机会去窥见:那罗老师何以成为今天这样的人?
  罗翔曾经毫不讳言地说起自己刚进大学时是多么的骄傲、自负、冲动,既自恋又自怜,比如认为自己至今还经常被网友调侃、n和l不分的湖南口音,都是最美的语言。直到一次未被邀请的老乡聚会,“这一刻,我才知道我以前的自恋啊、偏见啊,有多么可笑和愚蠢。”
  在回答B站网友提问“您的价值观,尤其是关于正义的部分,是在什么年龄阶段形成的”时,罗翔给出了一个非常确切的时间点:33岁。
  至少在33岁之前,我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一个相对主义者。我经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就是:Who cares?你管得着吗?又不关你的事情。
  但是后来慢慢地发现,自己不快活;慢慢地发现,你的自由经常把你拖拽下去,你经常受到你内心幽暗的拖拽。所以后来我才慢慢地审视,如果人生没有意义的话,那说有意义就毫无意义;如果正义是相对的话,那说一个事情不正义,就毫无意义。
  后来我在逻辑上慢慢地接受,觉得相对主义的正义观是要抛弃的。慢慢地开始认同,这个世界是存在美德的,是存在公平和正义的,这个世界是不能靠着彻底的怀疑主义来生活的。
  而罗翔用以破解自恋和偏见、培养克制和审慎的方法,除了法律的专业训练之外,就是读书。2017年9月新学期开始时,他写了《致法学新人的一封信》,给出的第一条建议还是读书。
  功利性读书让你只想成功,无法接受失败。但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真正成功不是在于你取得多少辉煌,而是在挫折中,你能不能勇敢地爬起来。
  只有非功利性阅读,才能让你坦然接受失败。在大量的与功利无关的文学作品、名人传记中,主人公的失败、困苦、绝望比比皆是。
  那么多伟大的灵魂,他们也曾有跌倒过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能跌倒。

  在网络红人层出不穷、谁都不知道能领风骚多久的时代,在外人看来正当红的罗翔,甚至已经做好“跌倒”的心理预演。“既然登上普法的舞台,就希望能够演好给定的剧本,并从容接受下场的命运。”

・人类永远追求不到一个完美的正义・
Q新闻晨报:您在入驻B站之前就已经是B站红人了。您3月9日在B站开了自己的号,请问您对发视频的内容会有什么基本考量吗?
A罗翔:其实还是要看话题。首先是我对它的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我是不是能够了解这个话题所涉及的知识以及更深层次的东西。然后更为重要的就是,这个话题本身能不能承载一些更厚重的东西,能不能传输我想要传输的法治的理念。

Q新闻晨报:您最近谈到了张玉环的案件。像张玉环以及之前赵作海、聂树斌等俗称的“冤案”被平反,当然会让我们觉得很安慰,但与此同时,也会造成某种集体性的心理创伤,就是每个人可能都会联想到自己也有可能成为弱者甚至受害者。您怎样看待这种心理?
A罗翔: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法治是那么的重要,因为法治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秩序。在某些失序的时候,我们尤其向往这种秩序。但是法治又是一种悖论化的存在,一方面它渴望秩序,另一方面它始终对保持秩序的力量本身进行警惕。这就是刑法为什么第一要惩罚犯罪,同时要限制惩罚犯罪的权力本身。
因为人类是有限的,人类永远追求不到一个完美的正义。所以我们法律人非常强调程序正义,要在正当程序的范围内,来达至一个不完美的正义。这样一个通过正当程序达至的不完美的正义,也是民众所能接受的。所以种种所谓的极端案件,更加提醒我们程序正义的重要性,因为程序正义是在保障每个人的自由、平等和财产。

Q新闻晨报:但会不会在某些案件中,因为要追求程序正义,反而没有达到正义的目的?
A罗翔:这还是我刚才所说的,人是有限的,人永远追求不到那个完美的正义。如果你是为了追求完美的正义进行刑事司法的话,可能在这个个案中,你实现了侠客式的快意恩仇,但却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

Q新闻晨报:您怎么看待某些个案中的“伸冤在我,我必报复”?
A罗翔:作为个体,你这么做是你个体的选择,但作为整个法律体系,如果这么做的话,那就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就会导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还是我反复所说的那句话:往往是那些善良的愿望,把人们带入人间地狱。

・我们对重刑主义持警惕态度・
Q新闻晨报:量刑轻重是最近几年经常出现的议题。您说过刑法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最后底线,试想如果我们把这个底线抬高一点,会不会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件好事?
A罗翔:我们法律人总是持一种现实主义的冷静吧。我们首先觉得法律只是解决社会诸多矛盾的最后手段,就像感冒,喝喝水可能就能治好,没有必要上抗生素;而且对付感冒,可能平常把身体练好会更重要,而不是去输液。
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刑罚的量超过了犯罪的恶,那可能刑罚会制造更大的罪恶,这就是为什么刑法有个基本的原则叫罪刑相当,重罪重刑、轻罪轻刑、不罪不刑。你不能说一个轻罪搞一个重刑,一个重罪搞一个酷刑,那就相当于用最厉害的抗生素去治感冒。
我们对重刑主义持一种警惕态度。在中国历史上,法家是有重刑主义的传统的,重刑主义就是刑罚威慑主义,用严厉的刑罚来惩罚轻微的犯罪,这是完全违背现代刑法的基本价值的。

Q新闻晨报:我们看到有很多著名律师为某些在公众看来“罪该万死”的犯罪嫌疑人辩护,然后一审或者二审出来的判决结果,大家都觉得太轻了。想请教您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有没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庭审会成为高手过招的战场,然后一个出色的律师可能达到他想要达到的诉求?
A罗翔:我觉得可能这个更多的是一种戏剧性,我们律师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厉害,当然也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不堪。我始终认为律师跟司法机关的基本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促进法律的正义。
换言之,如果一个法官遇到了一个律师能够不断地挑他的错,他应该感到高兴才对,这可以避免他的判决出现严重的错误。

Q新闻晨报:假设法官跟律师并不在一个level上,会造成一方被降维打压的情况吗?
A罗翔:这都不太可能。因为庭审本身只是工作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其它的工作,在这个庭审之前会有大量的沟通,跟公安机关有沟通、跟检察机关有沟通,等等。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并不是说像影视剧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对于律师“可以进行操作”的推测,我觉得是不太可能的。
中国人对律师始终还是有一些偏见。但事实上,律师是法治社会所必不可缺的一环。春江水暖鸭先知,律师也是最能够感受法治温度的那一群人。

Q新闻晨报:您研究过这么多的刑事案件,会有“这个案件我想试试”的冲动吗?
A罗翔:我没有。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力量非常渺小,当然我也做过一些具体案件,但是我知道自己的力量很渺小,只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人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有多么的厉害。

・勇敢和智慧是人类最匮乏的两种品质・
Q新闻晨报:您一直说到像正义、勇敢、多元这些词汇。这是您作为一个法律人的自发自觉,还是说即便不做法律专业,这也会是您自己性格的一部分?
A罗翔:我觉得每个人内心深处一定都有对正义的渴望吧。所以为什么苏格拉底说学习是一种回忆,为什么大家会在经历一些事情的时候感到很难受、感到不正义,那一定是有个参照系叫正义。只有当你那个参照系被打乱之后,你才会觉得这个东西不正义。
相比其他职业,法律人当然更强调公平和正义,更想用精确的术语来表达出这种公平和正义,这个职业本身就有对公平和正义的向往。
人类最古老的职业就三个:医学、法学和神学。职业这个词英文叫profession(同时有“表白信仰”之意),他一定要去宣誓相信某种东西。如果你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正义,那学习法律就毫无意义。

Q新闻晨报:那您作为法律人的专业、理性,跟作为个体的感性,能否达到完美自洽?如果不能,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A罗翔:肯定达不到。但我觉得其实是可以兼容的,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变得理性,但其实我们都知道人本身就有弱点,不可能变得太过理性。如果变得太过理性,人可能就会像机器一样,我们需要感性对理性的滋润。
但人也不能太感性,因为感性的时候,就可能让自己的感情泛滥成灾。就像水是好东西,但是水要在渠道当中,如果不在渠道当中运行,就会泛滥成灾,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所以为什么说我们需要秩序,就像我们的感性需要被理性所规范,我们的理性需要感性去滋润。人不能够分门别类地说我是一个感性的人,或者我是一个理性的人,我们只能说我们是复杂的人。

Q新闻晨报:但是有没有一些时候,理性、兼容,会消解掉一个人勇敢的成分?
A罗翔:我不知道。但是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我们缺乏两种品质,一种是勇敢,另一种更缺乏的是智慧。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够做到真正的勇敢,否则那种勇敢,可能只是一种莽撞。我们需要审慎的勇敢,而不是冲动的勇敢。

Q新闻晨报:就像古人说“三思而后行”,会不会三思之后就干脆不行了?
A罗翔:很有可能。所以我们始终是需要有一些感性对理性的微调。而且从本质上来说,这个世界最缺乏的是那种坚定、温柔的持守自己信仰的人。

・我们只能够做有限的事情・
Q新闻晨报:您一直鼓励大家多读书,我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过,在“罗翔说刑法”这个号下面的几十个视频中,点击量最低的是您推荐《罪与罚》《复活》的这条。我能不能这样理解,当一个事情所有人都承认它特别好、同时又需要多方面来呼吁大家去做,是不是说明它面临其实挺悲观的处境?
A罗翔:那是肯定的。人本身就不喜欢做好的事情。人喜欢吃什么?喜欢吃不健康的食品,健康的食品大家都不爱吃,这是人性。人的天性就是喜欢肤浅,不喜欢崇高的。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只能够做我们有限的事情。我觉得能够影响一两个人就够了,因为我只是说出我的声音。说不说,这是我的选择。但别人听不听,那是别人的选择。

**Q新闻晨报:罗老师是武侠小说爱好者吗?*=
A罗翔:我肯定是看过。我以前喜欢《笑傲江湖》,最欣赏令狐冲的率性而行。但我后来慢慢发现率性而行是不行的,还是需要反省和审慎。
我个人的阅读、经历都提醒我,真正的自由是自律的自由,而不是放纵的自由。虽然人无法做到不放纵,但是真正的快乐一定是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飞跃。而人最大的痛苦,或者说人生最远的距离,就是从“知道”到“做到”。所以我们这一生要去攀登的,就是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跨越。

Q新闻晨报:您在讲课的时候,包括《刑法学讲义》前言中也说到这么一句:希望能够演好给定的剧本,并从容接受下场的命运。在我们的概念里,罗老师才刚刚“上场”,怎么会这么快预想“下场”?
A罗翔:我从来都觉得人生的剧本不是自己选的,只是你拿到一个剧本,把它演好。我的主动权很少,因为人生自己能决定的本身就很少。拿到剧本把它演好,演好就是你的主动权。但是有一天你要从容地接受自己下场的那一刻,否则人就会发出麦克白式的悲叹。

Q新闻晨报:不做一点垂死挣扎吗?
A罗翔:为什么要垂死挣扎?这个舞台本身就不属于你。我经常引用爱比克泰德的那句话: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

Q新闻晨报:所以您是一个宿命论者吗?
A罗翔:我不能说是宿命论者,但我是个命定论者。宿命和命定是不一样的,宿命是消极的,命定是积极的。我应该是个现实主义者,在悲观和乐观之中,希望能够寻找(意义)。你要知道你所获得的,已经远远超出你应该配有的,人最大的痛苦就在于始终想去攫取自己不应该拥有的东西,这是所有伟大的经典书籍不断地教导我们(应该避免的)。

・最大的敌人和竞争对手,是我自己・
Q新闻晨报:您之前跟罗永浩老师有个对谈。罗永浩有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他说最初成名之后,别人夸自己,他觉得没夸到位;别人骂自己,他觉得也没骂到点子上。您怎么看待外界对你“法治之光”、“大神”等的评价?
A罗翔:我觉得一个人不在乎周围人的评价,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太在乎周围人的评价,也不合适。我觉得我自己这一生中,最大的敌人和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我自己。我想认识我自己,我希望今天比昨天变得更好,变得更加积极、更加勇敢、更加的追求良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话,当你越多地认识你自己的内心,也会发现内心中那些阴暗,你希望这些阴暗能够锁起来,不至于放纵,不至于因为虚荣(而被它牵着走)。

Q新闻晨报:现在正是高考生陆续接到大学通知书的时候。很多抱着理想和信念进入法律专业的年轻人,未来一定会遭遇各种落差。您会建议他们做一些怎样的心理建设?
A罗翔:我觉得一定要有使命感。人只有在使命中,所有的琐碎才是你可能承受的。人生最难对抗的是内心的虚无,所以王小波会说,人生不过是片刻的欢愉、片刻的痛苦,剩下的都是似水流年的虚无。你如何对抗这似水流年的虚无,如何在这似水流年的虚无中选择出人生的意义,那可能就是你需要去回答的问题。
我们今天部分年轻人深陷怀疑主义的深渊,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没有绝对的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在这样一种虚无中,你不可能找到人生的意义,也不可能认为你学的法律是有意义的,你甚至会认为所有法律追求的公平正义都是搞笑,都是一种假设。
但是这里面就要思考一个问题:你的怀疑本身,是不是也值得怀疑?或者这么说,恰恰怀疑的目的,是为了确信。你得相信崇高的东西、正义的东西,它一定是存在的,是值得你去追寻的。
我经常跟我的学生们说,要多跟人去接触。我跟他们说你去绝症病房待几天,你去照顾那些孤儿,去看护那些智障的孩子,你会很容易从虚无中走出来。

Q新闻晨报:我特别理解和欣赏您说的这种使命感,但有时候我也在想,比如我们给予老师、给予医务人员、给予公众人物的这些使命感,是否也反衬了我们自身的不作为?
A罗翔:这就是加缪所说的我们要拒绝英雄主义,因为英雄主义会让很多普通人觉得那是英雄应该做的事,普通人不需要去做。在某种意义上,加缪的声音我们需要倾听,但我个人觉得还是要有一种平衡:这个时代是需要英雄的,但是需要英雄并不代表我们普通人因此拒绝介入,其实真正的英雄就是诚实地对待自己的责任与本分。
哪怕是普通人,我们也依然有一些崇高的信念要去持守,每一个人勇敢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但是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次要。大概就是这么一种矛盾式的、悖论式的平衡。

Sign up for free to join this conversation on GitHub.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to comment
Labels
None yet
Projects
None yet
Development

No branches or pull requests

1 particip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