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360 lines (209 loc) · 22.5 KB

muxin1.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360 lines (209 loc) · 22.5 KB

cover

作者: 木心 讲述 / 陈丹青 笔录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1989—1994
出版年: 2013-1-10
页数: 1102
定价: 9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理想国·木心作品
ISBN: 9787549530816

豆瓣链接

第一讲 希腊罗马神话(一)

这种史前期希腊神话,是否定之否定,是兽性的,动物性的。被忽略的“史前期”告诉我们,人性是如何来的:有兽性的前科。


文学怎么会有起源?

文字以前,先有文学起源:有东西要表述。

古人类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唯物主义称始于劳动,唯心主义称始于性爱。都不然。古人类最大的快乐是战争胜利之后:打败敌人,求生存,得延续,必有唱跳欢乐。久而久之,众声中和谐者,易牢记、易传播,久而久之,诗出。

劳动是苦的,做爱是悄悄的,唯战争胜利是大规模的,开放的,故有声,声有歌,歌有诗。

其次,对神的崇拜是初民的精神生活。开初是为祈求,求必出声,起先喃喃,后来高声,再后来高唱,即祷词。


尼采的阿波罗精神巴克斯精神,前者观照、理性、思索,后者行动、欢乐、直觉、本能。

人类的快乐,不是靠理性、电脑、物质,而来自情感、直觉、本能、快乐行动。

第二讲 希腊罗马神话(二)

我觉得艺术、哲学、宗教,都是人类的自恋,都在适当保持距离时,才有美的可能、真的可能、善的可能。如果你把宗教当做哲学对待,就有了距离,看清宗教究竟是什么;如果你把哲学当做艺术对待,就有了距离,看清哲学究竟是什么;如果你把艺术当做宗教对待,就有了距离,看清艺术究竟是什么——我的意见是,将宗教作宗教来信,就迷惑了;将哲学作哲学来研究,就学究了;将艺术作艺术来玩弄,就玩世不恭了。原因,就在于太直接,是人的自我强求,正像那耳喀索斯要亲吻水中的影。而那耳喀索斯是智者,一次两次失败后,不再侵犯自我,满足于距离,纯乎求观照,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可见“禅”,东方有,西方也有,换个名称就是“悟”,彻悟,悟又从“迷”来,不垢不净,不迷不恒。那耳喀索斯就因为一度伸手触抚,又一度俯唇求吻,才使他过后保持不饮不食,不眠不动,在时间和空间里证见自我,这就是人类的自我。

整个希腊文化,可以概称为“人的发现”;全部希腊神话,可以概称为“人的倒影”。妙在倒影比本体更大、更强,而且不在水里,却在天上,在奥林匹斯山上。

整个人类文化就是自恋,自恋文化是人类文化。人类爱自己,想要了解自己。人类爱照镜子,舍不得离开自己。

第三讲 希腊史诗

西谚曰:人人知道荷马,谁读过荷马?

这层象征很有意义:人所崇拜的东西,常是他们不知道的东西。

世界四大诗人,荷马为首(Homer,古希腊)、但丁(Dante Alighieri,意大利)、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英国)、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德国)。


史诗中英雄美人的显著特点是:性格鲜明,不用太多的字句,写角色说的话、做的事,读者自然看到的性格。这是古典的文学方法论,到今天,仍应看取、借鉴。莎士比亚用这个方法,司马迁也用这个方法。古法当然不是唯一的,但却是最好的,用这种手法看其他文学,凡大品,都无赘述——近世的文学描写,太赘——所谓“大手笔”、“史诗式”,就是这个意思吧,希腊传统正是最佳典范。

其次,荷马史诗的“神”与“人”,既有性格上的相通,又有凡尘和天庭的差异,这差异分明是诗人设计的,然而极令人信服。这是希腊传统又一个好典范,至今值得体会、借镜。

人类有童年。各民族有各自的童年。希腊这孩童最健康,他不是神童,很正常、很活泼,故荷马史诗是人类健康活泼时期的诗。所谓荷马史诗风格,可列如下四个特点:

迅速,直捷,明白,壮丽。

西方有历史学家克罗齐(Benedetto Croce),被我们称为唯心史观。克罗齐提出历史与艺术有相似性。他说:

  1. 艺术不是抒发官能快感的媒介。
  2. 也不是自然事实的呈现。
  3. 也不是形式关系系统的架构与享受。

他说,艺术是个体性的自觉的想象。艺术家观察并呈现这种个体性。艺术不是情绪的活动,而是认知的活动。科学和艺术相反,科学要认知的是“普遍”,要建构的是一般性概念。科学之间,概念之间,要厘定它。

我不完全同意克罗齐的观点,但部分是对的。唯物史观把历史拉到科学,克罗齐把历史拉回艺术。唯物史论把历史看成规律性,不看到个体性,起初即错。历史的个体性只可做凝视、观照,不可做成规律性。唯物史观因找规律,爱预言,而预言皆不准。


鲁迅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好!

“史家之绝唱”,即历史真实性,是对客体的观察、凝想。“无韵之离骚”,即艺术的真实性。

第四讲 希腊悲剧及其他

正式观点:

多神—→泛神—→无神

此中规律,世界如此。而一神,很难通向泛神,因此不可能无神。所以,希腊诸神今已消失了。叔本华说,泛神论即客客气气的无神论。

而基督教(一神)至今不灭,不可能通向泛神。

即此说明,希腊精神是健康的。一开始,他们的诸神之上就有命运。从国君到国民,心照不宣地将命运置于诸神之上。希腊的潜意识,是无神。我的公式,再挑明如下:

多神(命运)—→泛神—→(观念)—→无神(哲思)

希腊之所以活泼健康,是他们早在神的多元性上,伏下了无神论的观念。此所以尼采无比向往希腊。文艺复兴,似乎复的是基督教之宗教,其实复的是希腊精神

希腊悲剧的通识与基调,是一切都无法抵抗命运。

我的看法:希腊人承认命运后,心里在打主意,怎样来对抗命运。希腊教育的总纲、格言,是殿堂门楣所刻:你要认识你自己(也可说是:尊重你自己)。这是伦理总纲,是认识论。

凡是健全高尚的人,看悲剧,既骄傲又谦逊地想:事已如此,好自为之。一切伟大的思想来自悲观主义。真正伟大的人物都是一开始就悲观、绝望,置之死地而后生。

此之谓“净化”,中国人说“通达”。“通”是认识论,“达”是方法论。“通”是观照,“达”是自为自在的。

最了不起的,是希腊将“美”在人道中推到第一位,这是希腊人的集体潜意识。这种朴素的唯美主义,不标榜的。他们高尚。希腊是最早的唯美主义。十九世纪的唯美主义,华而不实。

现在来谈偶像崇拜。

在中国、印度、埃及、玛雅、波斯,众神像代表权威,恐怖,要人害怕、慑服。只有希腊人崇拜美丽的权威、美恶的众神。维纳斯、阿波罗,为什么美?那根本不是一个人。美,最后带来人格的美:勇敢,正直,战死不丢盾牌。

为什么美好?美就是快乐。

第五讲 新旧约的故事和涵义

《圣经》全书只是一个主旨:人寻求上帝。历史、诗歌、预言、福音、书翰,都蕴着对上帝的爱。

接着来分《旧约》和《新约》。《旧约》,是希伯来民族在千年间所产生的最好的文学;《新约》,不限于一国一族,而是从开始就预示着通向世界的伟大文学。

第六讲 新旧约再谈

全部基督教教义,就是“你要人如何待你,你就如何待人”。

这一句话最简单、最易解,但人类已做不到了。

这是首要的问题,是最绝望的问题,也可能是最有希望的问题。

损人利己,爱人如己。

悲哀的是,人类已迷失本性,失去了“己”。

尼采说:十九世纪,上帝死了。
我说:二十世纪,人类死了。

西方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指先从自己做起,不是自私自利。

达·芬奇画意:

圣·安娜(Saint Anna)—→知(或智)
圣·玛利亚(Blessed Virgin Mary)—→爱
耶稣(Jesus)—→救世主
羔羊—→人民

公式:知与爱永成正比。知得越多,爱得越多。逆方向意为:爱得越多,知得越多。

秩序不可颠倒:必先知。无知的爱,不是爱。

第七讲 福音

在极权下,必须如鸽驯良,如蛇机警。

耶稣有极温柔的一面,极刚烈的一面。

如尼采说:人靠什么创造呢?人靠自我对立而创造。

耶稣的温柔特别细腻,刚烈特别斩钉截铁。

出于温厚的真挚,他的人性的厚度来自深不可测的真挚的深度。


何必计较宗教家、哲学家、艺术家,归根到底是一颗心。

一方面这些伟人都是为人类的,但另一方面,又是与人类决裂的。为什么?

第八讲 新旧约续谈

“马太”第十三章,耶稣在船上传道:

农夫出去撒种,有的种子落在路旁,飞鸟来吃尽了,有的落在土浅的石头地上,土既不深,发苗最快,太阳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萎了,有的落在荆棘里,荆棘长起来,把它挤死了,又有的落在沃土里,就结了实,成为三十倍、六十倍、甚至一百倍的。

这段的解释,通常说是命运遭遇的无常,自我能动消失了。我以为耶稣的意思,是好种子要选好泥土,做播种人要找好去处——人就是种子,勿入路中、浅土、荆棘,枯萎早夭,务必落在沃土中。


天才幼年只有信心,没有计划。天才第一特征,乃信心。信心就是快乐。傍晚阔人遛名狗,我傍晚也散步,遛哲学。狗沿途撒尿,遛哲学的人,报偿是巧思和警句,回家写,比想的时候更佳,大幸福。

信心到底哪里来?信心就是忠诚。立志,容易。忠诚其志,太难。许多人立志,随立随毁,不如不立。艺术,爱情,政治,商业,都要忠诚。求道,坚定忠诚无疑,虽蹈海,也走下去。

信心来自天性的纯真朴厚。

反证:一个天性虚伪浮薄的人,会忠诚于自己的信心吗?怎样才是纯真朴厚的天性?碰壁了,碰到上帝。天性大半是混杂的,靠抵恶,靠扬善。


一个人衷心赞美别人,欣赏别人,幸福最多——他是在调整自己,发现自己。你认识了一位智慧的、高尚的、真诚的人,自然会和原来的亲戚旧识作比,一作比,如梦初醒,这个初醒的过程,不就是自我教育吗?

所谓教育,是指自我教育。一切外在的教育,是为自我教育服务的。试想,自我教育失败,外在教育有什么用?

凡人没有自我教育。所谓超人,是指超越自己,不断不断超越自己。

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

“原来”两字,请不要忽略。在座有人在爱,有人在被爱,很幸福,也很麻烦。最后一句话:“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论信仰,耶稣是完成的;耶稣对人类的爱,是一场单恋。

第九讲 东方的圣经

知识,要者是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如此能成智者。

声明:方法论,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什么是目的?太难说——黑格尔、笛卡尔建立方法论,马克思太重方法——为什么目的难说?

因为宇宙是无目的。

宗教是什么?就因为宇宙无目的,方法论无目的,也是架空。宗教是想在无目的的宇宙中,虚构一目的。此即宗教。


印度是宗教国家,等级制度有强迫性。婆罗门教领袖,称婆罗门(Brahmin),意即胜利。次为刹帝利(Kshatriya),是武士,主军队。三为吠舍(Vaishya),指地主、工商、农民。四为首陀罗(Shudra),指奴隶、樵夫、汲水者。

每级又分成无数小等级。


乔达摩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之一。他是自我牺牲,清静寂寞,思辨深刻,灵感丰富。

他的遗训在信徒中口传,当时没有经。经文用印度人日常口语,含义:一切众生皆平等。一切苦恼源于自私、贪欲。不论贫富贵贱,如果能断绝邪念,斩断私欲,可以在另一个世界得无量幸福。

这就是乔达摩的目的。叔本华有目的,但叔本华学说照搬佛经。

第十讲 印度的史诗中国的诗经

印度史诗有两部:

  1. 《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一译《玛哈帕腊达》);
  2. 《罗摩衍那》(Ramayana)。

《摩诃婆罗多》出在印度之西,《罗摩衍那》出在印度之东。前者讲战争,后者讲英雄。前者艰深,有哲学,难懂;后者浪漫,易传。


整个《诗经》是悲苦之声。我骂儒家,是将好好一部《诗经》弄成道德教训,诗曰如何如何……《诗经》原本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压抑,可是几乎所有中国文人接引《诗经》都错,都用道德教训去看《诗经》。

第十一讲 诗经续谈

《诗经》的编定者,相传是孔子,功最大。存疑。他对《诗经》有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他说,《诗经》“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懂得分寸。我以为还是从他主观的伦理要求评价《诗经》。比起后世一代代腐儒,孔子当时聪明多了,深知“不学诗,无以言”(即哲学思想要有文学形式),意思是:不学《诗经》,不会讲话。他懂得文采的重要。

第十二讲 楚辞与屈原

《诗经》选的是北方的诗歌。《楚辞》选的是南方的诗歌。

楚,辞,二字分开。楚,地方;辞,文学作品。

第十三讲 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中国的纯文学,是《诗经》,是《楚辞》。

历史学家的,除了司马迁《史记》,还有《后汉书》,还有《左传》、《战国策》,还有《国语》。《左传》、《国语》、《战国策》,后来才是《史记》。

孔子的《春秋》也是。


什么是哲学?是思考宇宙,思考人在宇宙的位置,思考生命意义,无功利可言。忠、孝、仁、义、信,则规定人际关系。伦理学在中国,就是人际关系学,纯粹着眼功利。

尼采怀疑此前的所有哲学,后世哲学家无人不在尼采的光照中。中国可悲,出不了尼采,也接受不了尼采。以司马迁的人格、才华,最有条件接受尼采。但他不会抛开儒家。

魏晋高士倒是和尼采通,因为魏晋人通老庄,行为风格易与西方近代精神通。再一例:鲁迅早年受尼采启示,他的才华品格也合乎尼采,后来半途而废,晚年鲁迅,尼采的影响完全消失。

为什么?儒家思想势力太大。

司马迁不接受老子,鲁迅放弃尼采。司马迁的最高价值是安邦治国,他们不会认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小事,不是大事。

无论什么人物都得有个基本的哲学态度,一个以宇宙为对象的思考基础。以此视所有古往今来的大人物,概莫能外。非自宇宙观开始、以宇宙观结束的大人物,我还没见过。否则,都是小人物。

第十四讲 先秦诸子:老子

中国哲学,我定名为“老年哲学”(西方哲学可以定名为“壮年哲学”)。其中,李耳的思想最透彻、孤寂、凄凉,完全绝望。

他看破两大神秘:一是天,就是宇宙;二是人,就是生命。天,宇宙,是不仁。人,生命,是刍狗。这是李耳观察到最后,咬咬牙做出的判断。


宇宙观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老子、庄子、尼采、释迦牟尼,都从这样顺序而思考的。


老子是阿波罗式的,冷静观照,光明澄澈。庄子是狄俄倪索斯式的,放浪形骸,郁勃汪洋。老子是古典的,庄子是浪漫的。老子是苦行的,庄子是享受的。老子内敛克制,以少胜多,以柔克刚;庄子外溢放射,意多繁华,傲慢逍遥。

老子奇特,他主张退、守、弱、柔,这在全世界的思想领域中,独一无二。一是他的气质,二是他吃够了苦,对付宇宙自然,对付人事生活,退、守、弱、柔,才能保全自己,立于不败。东方文化、东方精神,无疑老子是最高的象征,《周易》也和老子哲学通,都是吃足苦头的经验。

另一面,是老子哲学的实用性,一步一个脚印哩——你要“扬”,先“抑”之;你要得到它,先放弃它;你要推翻它,先拥护它。最简单比喻:你要收获,先埋种子。对待天命,对待人事,老子的话最朴素,最有实效。

第十五讲 先秦诸子:孔子、墨子

孔丘的思想与李耳正好相反,乐观、积极、务实,概括起来说,孔丘的理想是恢复尧、舜、文、武的礼乐,以中庸之道架构人伦关系。他根据周公的原则,周详地建立了一个生活模式。

孔丘的言行体系,我几乎都反对——一言以蔽之:他想塑造人,却把人扭曲得不是人。


墨子提出“巨子”的学说,甚至成立制度,有点像黑社会的教父,青红帮的龙头。黑社会专干坏事,青红帮占地为王,墨子却为的是正义、和平、博爱。

墨子的积极主张,在于兼爱,兼爱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三:

  1. 兼相爱,交相利。
  2. 赏贤罚暴,勿有亲戚弟兄之所阿。
  3.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第十六讲 先秦诸子:孟子、庄子、荀子及其他

孟子,名轲,邹国人。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曾在齐国做过不大的官,无显著政绩。

孔子谈不上哲学家,孟子也不能算——我咬住这条不放,不承认。中国哲学少得可怜。

但孟子文学才能极高,这是他们占的优势。


庄子,民间传说多。大家都知道姓庄,名周。公元前369年生,前286年卒。宋国蒙地人,人称蒙叟。做过小官,漆园地方官。

庄子的理想是什么呢?“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他的哲学的厉害。我看这是禅的境界,是要把生命寂灭。

这说法不自然。浪漫主义致命的弱点,是拼命追求自然,最后弄到不自然。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公元前313年生,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后期的儒家大师。当时商鞅变法已过,孔子已死,他是儒学的总结。荀子将“法”填入“礼”,才合适于一代帝王的统治术。

荀子是个强者,豪爽而实际。当时是个革新派。他将儒家分雅儒、俗儒、大儒、贱儒。

韩非子,荀子的学生,是韩国公子,书上无生年,死于公元前233年。他是战国末年融汇诸子百家的人物,创“形、名、法、术”之学,后人称他“法理学家”。

第十七讲 魏晋文学

魏晋时代,不是文艺复兴。

两种思潮:希伯来思潮,希腊思潮。前者苦行,克制,重来世,理想,修行,但做不到,必伪善,违反人性。后者是重现世,重快乐,肉体,欲望,享受。世界史总是两种思潮起伏,很分明。唯中国没有希腊思潮,唐代,稍有点。

勿以为魏晋思想玄妙潇洒,其实对人格非常实用,对生活、艺术,有实效。譬如谈话。如能像魏晋人般注重语言,就大有意思。要有好问,好答,再好答,再好问。古之存在,即为今用。

第十八讲 谈音乐

(未记)

第十九讲 陶渊明及其他

大家有这个问题:什么是顿悟、渐悟?

来自佛教禅宗。南宗讲顿悟,北宗讲渐悟,用一生去参透。大家安于南北宗、顿渐悟,我不同意。

顿悟一定要有渐悟的基础。诸位顿悟能力高,离开和我的见面、谈话,就平下去了,还未达到“自立”,卓然自成一家,不建立体系而体系性很强。

为什么?渐悟过程远远不够。如此,顿悟的,渐渐会顿迷,渐悟的,也会渐迷。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讲课、听课,是渐悟的功夫,渐悟的进程。所谓潜移默化,就是渐悟。


陶渊明(约365—427),双重的隐士,实际生活是退归田园,隐掉了。文学风格是恬淡冲和,也隐在种种高言大论之外。

什么是陶潜的现代意义?

汉赋,华丽的体裁,现在没用了。豪放如唐诗,现在也用不上了。凄清委婉的宋词,太伤情,小家气的,现在也不必了。要从中国古典文学汲取营养,借力借光,我认为尚有三个方面:

  • 诸子经典的诡辩和雄辩,今天可用。
  • 史家述事的笔力和气量,今天可用(包括《世说新语》)。
  • 诗经、乐府、陶诗的遣词造句,今天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