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4
Commit
This commit does not belong to any branch on this repository, and may belong to a fork outside of the repository.
- Loading branch information
Showing
2 changed files
with
86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There are no files selected for viewing
This file contains bidirectional Unicode text that may be interpreted or compiled differently than what appears below. To review, open the file in an editor that reveals hidden Unicode characters.
Learn more about bidirectional Unicode characters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 Diff line number | Diff line change |
---|---|---|
@@ -0,0 +1,50 @@ | ||
--- | ||
layout: post | ||
title : "上海的一场梦" | ||
author: "维舟" | ||
date : 2023-05-06 12:00:00 +0800 | ||
image : https://i.imgur.com/ELK15Yt.jpg | ||
#image_caption: "" | ||
description: "" | ||
--- | ||
|
||
五一假期上海外滩人山人海。有人感叹:“看到这样的外滩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原来那不过是一场梦,现在梦醒了。”有人不以为然:“噩梦的阴影远没有消失。”他们都认为一年前的上海封城是一个梦,争议只是梦醒了没有。但我的第一反应是:其实当下这转瞬即逝的繁华才是一场梦,而去年那两个月倒是暴露出没有遮掩的现实。 | ||
|
||
<!--more--> | ||
|
||
我也不是不能理解这些人的心态: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重要是当下的每一天。carpe diem(活在当下)这一道德律令,有时是一种面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抗争,但此刻随时能和“及时享乐”混同,因为人们掩埋了过去,也没有未来,而所谓“最好的现在”,又意味着“熟悉的那个过去回来了”。 | ||
|
||
这种“过日子”的实用主义态度,难免遭到更具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嘲讽和痛恨,但公平地说,即便是这样的历史观也不是“政治正确”的,因为它隐含着这样一个基本判断:那个“梦”是正常生活的一次异常和中断,是自己不愿再回首的伤痛往事,然而根据官方叙事,有的只是团结和胜利。 | ||
|
||
“过去”并没有真正过去,它只是被压抑进了潜意识,就像每一个车水马龙的城市,都带着看不见的伤痕。我因此不止一次想起库切在《铜器时代》中所说的: | ||
|
||
> 让我告诉你,当我在南非这块土地上走过时,我的感觉仿佛是走在黑色的面孔上。他们已经死了,但是他们的魂灵还没有离体,他们沉沉地躺在那里,等待我的脚踩过他们,等待我离开,等待复活的机会。 | ||
城市就像人,它也有诞生、衰老和死亡,而这座城市就曾经猝死了一次。无法忘记,曾经灯火通明、充满活力气息的地方,突然间充满了大型的末日废弃感。时至今日,它也没有完全复活,就在人山人海的外滩不远处,曾经人来人往的文化街福州路一片萧条。并不是所有机体组织都能再生。 | ||
|
||
空间就是记忆。在外人看来平平无奇的荒原、河流、草木,对土著来说则承载着他们世代以来的记忆,看到祖先走过的道路、童年时玩耍的地方荒芜,他们潸然落泪。城里人也没什么不同,只不过特定空间可能堆叠、沉淀着许多记忆,就像考古的底层,但又随着城市空间的改造不断地摧毁、重组、更新。 | ||
|
||
一想到自己作为一个有尊严、有自理能力的成年人,在那些灰暗的日子里沦入野蛮的境地,我一些朋友在深感羞耻之余,甚至一度陷入抑郁。“为什么这样?”人们张开嘴,得不到一个答案,但可以尝尝自己的泪珠。 | ||
|
||
在困守家里的那两个月里,我身体被禁锢,但头脑却每天都远离此地,承受着密集的信息轰炸。在看了种种议论之后,我当时和朋友群聊时有一个断言:如何评判封城期间的上海,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可靠试金石。这个观点我到现在也没有改变。 | ||
|
||
怎样看待这段记忆,在当时就已充满争议。网上充斥着对上海“拉胯”表现的讥讽和谩骂,“中国城市的天花板”此时被奚落为“的确是天花板,不过是地下室的天花板”。 | ||
|
||
有人相信,上海人是在为全中国人受难,一次悲壮的受难,在生死关头展现出市民应有的尊严、体面和勇气;但也有人认为,受难就是受难,它毫无意义——这或许不失为一种绝望的清醒,然而正因此,它需要更坚强的神经才能面对虚空所带来的重负,因为人可以承受任何苦难,但不能承受这一苦难是无意义的。 | ||
|
||
病毒是一张试纸:我们所面对的那个不可见的敌人,其实就是我们自身政治生活的病理写照,就《癌症传》里所说的,“在癌细胞的分子核心所具有的超活跃性、生存力、好斗性、增殖力以及创造性,都是我们自身的翻版”。我们所表现出来的生存力、恢复力和创造力,并不是伟大医生所赋予的品质,而是患者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彰显出来的自身品质。 | ||
|
||
如果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体,那么它不是别的,正是像你我这样一个个的细胞所组成的。城市就是人。如果不是因为当时被封号,我原本想写一篇《上海不相信眼泪》,正是上海人在这一时刻激发出来的市民精神,让我在上海居住了二十年之后,第一次真正把自己看作是上海人了。 | ||
|
||
那时一度似有某种不稳定的共识:拒绝宏大的感动,要有人性互助的感动。确实,普通人可能是依靠着彼此才活了下来,但那种紧急状态一旦结束,曾有的联结也就再度分崩离析。“市民精神”或许也像一个城市的潜意识,所谓“时穷节乃见”,在特定时刻才被完全激发出来。 | ||
|
||
当然,我也知道,对很多人来说,那些都好像从没发生过。有人和我说,他现在都不问了,因为之前问起各地亲友封控期间怎么样,得到的回答都很一致:“没什么影响,玩玩手机看看书,本来也不出门。”——这就像是一个自动运作的系统,哪怕是如此明显的刺激,也未能进入意识层面。 | ||
|
||
如今,那段往事回想起来,已经被看作是一场梦,但什么是“梦”?梦就是集体无意识,“现实”本应是我们的显意识,然而在我们这里,真实由于太难以面对而被压抑进潜意识,被视为一场噩梦,无意识反倒引导着我们的现实生活。 | ||
|
||
这不是从梦中醒来,而是回避现实,进入梦中。这样一个人,无法醒来,因为他理解的“醒来”,恰恰是在“睡去”,而他所理解的那个梦将一直困扰着他。正如Michel de Certeau曾说的,被压抑的过去终将会作祟于现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勇气,因为面对过去,才有真实的现在,才有未来。 | ||
|
||
![image1](https://i.imgur.com/ikxOxbK.png) | ||
▲ 2022年春,暴雨前的上海 | ||
|
||
<!--END--> |
36 changes: 36 additions & 0 deletions
36
_collections/_columns/2023-05-30-contradictory-china-hong-kong-contradictions.md
This file contains bidirectional Unicode text that may be interpreted or compiled differently than what appears below. To review, open the file in an editor that reveals hidden Unicode characters.
Learn more about bidirectional Unicode characters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 Diff line number | Diff line change |
---|---|---|
@@ -0,0 +1,36 @@ | ||
--- | ||
layout: post | ||
title : "矛盾的中港矛盾" | ||
author: "DuncanLau" | ||
date : 2023-05-30 12:00:00 +0800 | ||
image : https://i.imgur.com/fTDi63W.png | ||
#image_caption: "" | ||
description: "" | ||
--- | ||
|
||
還記得2015年,中國和香港在世界盃外圍賽同組,在備戰時,雙方足總各出海報打氣叫陣。那時的香港足總仍可以理直氣壯回應,而且自稱只是「香港」,不是「中國香港」,並沒有引起任何非議。 | ||
|
||
<!--more--> | ||
|
||
用「中港」似乎好像平起平座,如果像其他事情,一律改稱「中國香港」,那會變成是「中國和中國香港之間的予盾」,或如某廢老所言,應該是「內地和中國香港之間的矛盾」,能否簡稱「內中矛盾」,或者「內港矛盾」,好像都不太順口,而且這樣突如其來,每次使用新稱謂時,少不免要註解,即是以前叫的甚麼甚麼囉。跟那些半紅不黑的藝人突然改名一樣,總要附帶提醒就是以前叫甚麽的人囉,其實相當無謂。而且改甚麼稱謂也好,最終不就是承認彼此之間有矛盾囉!死蠢! | ||
|
||
只是不夠一個星期的時間,事件連環爆發,所謂的「中港矛盾」連番升級,有一種水落石出的感覺,之前還有人不願承認,意圖淡化這個矛盾,一味談包容一下,模糊一下,甚麼矛盾只是若隱若現,你見佢唔到。但現在潮水退去,所有矛盾都顯現眼前,不得不面對之餘,又無計可施,只好裝胸作勢大罵港人。我相信絕大部份港人在幾天聽到的,都只覺忿怒無比。不過,我想指出,潮水退後,那些如房間裡的大象的石頭,變成顯然易見,無法迴避,也同時讓大家看清楚,很多人沒有穿泳褲! | ||
|
||
可能有讀者並不住在香港,未必知道詳情,在這裡簡單表述一下。 | ||
|
||
一、器官捐贈。早前正苦宣布,器官捐贈的資料將會中港互通,大家的理解是,港人願意捐出的器官可能會被送中,正苦並沒有詳細說明,只是認為是中港融合的表現,坊間不見有太多討論和異議的聲音。但突然正苦走出來,指有「不尋常」數字的人取消器官捐贈,甚至有人根本之前沒有簽署承諾捐贈,卻申請取消。更進一步指,有人在網上散佈謠言,鼓勵其他人取消,甚至有可能已替別人取消,已經轉介公安展開調查。最後更大罵這些人無恥,破壞系統,攪軟性對抗。其實一個自願性質的列表,在先進地區一向行之有效,有人進有人退,平常不過。況且即使願意捐贈,亦未必一定合用,據資料,一年只有十宗八宗器官移植個案,正苦卻因此大發雷霆,痛斥港人無恥,沒有血濃於水的同理心。那麼強調血緣,那居港的非華人是否不被歡迎參與器官捐贈呢?那一些外國地方如加拿大,由各種移民的國家,是否不用攪器官捐贈了?這根本和血緣無關的事情,卻偏偏要突顯這部分的矛盾,居心何在? | ||
|
||
二、國泰航班服務員事件。這個應該有最多外國傳媒報道,大家可能已略知一二。問題便是大家只有片面之詞,卻全力開火,將問題升級,去突顯中港矛盾,有點匪夷所思。第一,大家不知道航班服務員國藉,而國泰的員工可能來自週邊的東亞國家,不懂華語,所以要用英語溝通,那如何說成是中港矛盾?第二,航班服務員是在職員區互相交談,被人偷錄,然後放上網公審,並沒有向國泰投訴,這種舉報文化才叫人擔心。第三,言談之間,有人說這番話,另兩人只是聽及附和,也構成同等罪行,要即時解雇。算不算過於嚴厲,明顯是因為群情洶湧,情願息事寧人。那將來如何?所有飛內地的航班全部用內地職員?那就可以確保一切順利?第四,其實正苦在事件中有何角色?為甚麼要第一時間衝出來指責,只是一個公司的服務問題,他們理應有機制和程序去跟進,正苦不用火上加油。如果是內地航班服務員對港客做同樣事情,正苦會同樣手法處理? | ||
|
||
三、兩呅(二元)搭車。在香港,原本六十五歲的市民,可以申請長者咭,再用長者八達通,有乘公共交通的優惠。那時是有不同的計算,例如天星小輪完全免費,電車是差不多是四折,只要一元三角,其他的各有不同折扣計算。當時也有濫用的情況,於是重新設計,長者八達通改名為樂悠咭,需要登記有照片,每人只限一張,有遺失或破損需更換,要付款買另一張。當時也改例,所有交通工具(除機場線及某特別路線外)一律兩呅,而且還將年齡限制調低至六十歲。那時已有人提醒,這個方案可能做成沉重負擔,因為用者只付兩呅,餘額由正苦補貼,短程的十元八塊也要補貼六至八元,如果長程,甚至離島渡輪,一程正價要三四十元,正苦便要補貼三四十元,如果小數已怕長計,那大數呢?(今次仆街了)!而且還放寬年齢限制,一下子多幾十萬人可以受惠,當時正苦民望低,急於推出有掌聲的正策,所以一意孤行。 | ||
|
||
在實施了年多之後,終於發覺條數計唔掂,大概要做些修改,又不想自打嘴巴,於是一出來便指控有人濫用!更特別針對「長程短搭」,即是乘坐長程的路線,通常車費較高,但只是兩三個站便下車。正苦煞有介事,但完全沒有數據支持,很難服眾。而且這個長者優惠其中的說法,是鼓勵長者多些出外活動,但人家真的多出街,又說別人濫用,那如何界定呢,一日坐五、六次算多嗎?十次呢?同樣,又沒有數字來支持他們的說法,那如何討論? | ||
|
||
沒有人能知道當初他們是如何構思,又沒有甚麼公開諮詢,一刀切全部兩呅最簡單最容易,有甚麼漏洞弊處,大概可以留給下一任正苦去處理,不用想得那麼長遠。真的出問題了,也不反思政策的不足,便先來鬧咗先算,怪責咗先算,恐嚇咗先算,擺擺官威。但欺善怕惡,出來的效果比較似大媽在計「婆乸數」,「頭先個賣菜婆幾衰呀,計多我兩呅喎!」真的小家小氣。如果這些給長者的交通優惠會影響正苦財政,那麼其他的項目呢?一項郭安費用,不用審批,不用列出項目開支,即批八十億,立法會不能過問。然後一年未夠,便馬上要求追加五十億,即批,不用過問。之後又走出來指責某些長者濫用交通優惠,不是本末倒置嗎? | ||
|
||
中港矛盾發展到今時今日,已經不單是兩地人民的互相敵視,現在連中國的媒體,特別是網絡的,和香港正苦各部門,基本上已是同一陣線,有事發生,可能是港苦第一時間衝出來譴責港人,而其他可以申訴的渠道都已經消失了,港人只能硬食,無力感亦從而而來,也是現時中港矛盾的矛盾之處! | ||
|
||
![image1](https://i.imgur.com/zZ2kwl1.png) | ||
▲ 這個告示沒有簡體中文,算不算是歧視只懂簡體字的人? | ||
|
||
<!--END--> |
b0e81d3
There was a problem hiding this comment.
Choose a reason for hiding this comment
The reason will be displayed to describe this comment to others. Learn more.
v29.2 #142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