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 2b 运营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且以这个 repo 记录下一些运营相关的总结和谈不上是技巧的把戏。
在开篇之前,感谢下前东家我的第一任领导 @min.wu,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给一个好方向,是很难做成事情的。如果说 NebulaGraph 的国内运营成就有十分功劳,min.wu 占八分,我占剩下两分吧。
由 GPT-3.5 和 GPT-4 编写的爬虫小工具:
- 可爬取 discourse 论坛浏览数据 https://github.com/whatis-geb/operation/blob/master/little-tools/scrolling-table-page.py
- 可爬取墨天轮平台阅读数(精确到个位数) https://github.com/whatis-geb/operation/blob/master/little-tools/crawler-modb.py
当我三年前,面试前东家时,我只有 2c 的运营经验,我后来在前东家分发很多内容在我做 2c 的时候都以“推广”为理由判断为垃圾推广信息被隐藏过,索性的是,现在的技术平台的运营比当初的我更灵活没那么轴。
回到正题,如何从零开始做一个 2b 的运营?
我的答案是:抄作业!
如果你不知道一件事情怎么做,那么最好的开始姿势就是看别人怎么做。当然抄作业不是说看到一份作业就抄,而是你要判断你现在业务处于什么阶段,去抄对应其他公司相同阶段的作业。这有点像是,你一个一年级学生,去抄人家三年级学生的作业,是不合适的。
除了抄对阶段之外,不要照抄,要去多角度去思考他们背后的动机以及相关的环境因素。
三年前,2021 年的时候,PingCAP 已经是一个非常知名的开源项目,所以我花了大概 2 周时间分析了他们的时间线。
PingCAP 时间线
(截图清晰度问题,可查看对应 Excel 表)
这里罗列了关键时间线。
折叠进去的关键时间线
- 2019.07 开启 18 个内容分发渠道
- 渠道选择:前期没有明确的场景,以及目标用户,所以我把目标用户 tag 在程序员,开了 10 多个(没记错应该是 18 个)国内程序员活跃的技术平台(在我司之前,我在国内 2 家技术平台待过),去差别;
- 内容来源:早期没有具体的应用场景实践,所以内容依靠之前在 AsiaCon(之前的存储负责人是 HBase 的 Committer)、我们自己的线下 Meetup 演讲稿整理整理而成;
- 内容分发策略
- 标题:因为国内图数据库教育市场并不如国内成熟,所以在 2019-2020 年之间的对外标题都蹭「图数据库」、「数据库」,甚至 Nebula Graph 不加都会用图数据库,以及市面上一些比较被人所熟知的技术,例如:分布式、HBase(注:这是产品);
- 内容形式:因为早期内容过于匮乏,为了保持账号的活跃度,持续曝光产品,所以早期的文章除了会发一次文章之外,还会将文章裁剪成若干块,变成短内容,例如:图数据库应用场景、图的 OLTP 和 OLAP 场景;
- 2019.08 开启公开平台的活动同步
- 之前活动依靠微信的私域流量,只在公众号、员工朋友圈进行推广,在第三期(第一期和第二期我还没入职)开始,在开源中国、掘金、思否、活动行等公开活动平台进行活动曝光,活动主题策略同早期内容,依旧是靠图数据库这个新名词;
- 2019.09 第一个线上活动
- 活动形式:参加开源中国的你问我答活动,让开源中国的用户来问图数据库问题;
- 二次曝光:整理这个活动的 QA,变成「关于图数据库人们都问了啥」主题科普贴,发在了内容同步渠道;
- 2019.10 参加第一个线下大型技术大会 QCon
- 主要目的:科普图数据库和推广 Nebula Graph,宣传图上面写的是新一代图数据库;
- 2019.11 开启社区周报
- 主要目的:填补内容不足,以及分发一些 Nebula 使用技巧、Nebula 产品开发动态;
- 2019.12 开始第一场视频直播
- 活动形式:因为之前老板他们一直觉得直播没有线下见面来的真实,有交流。所以直播一直都是被排斥的活动形式,12 月这场直播是采用了线下报名,线上看直播的形式;
- 2020.01 热点文章
- 主题策划:因为 1 月疫情起来了,借传播链加入真实的疫情传播 case 写了个“从天津百货大楼 5 病例“迷局”见新冠病毒传播路径”
- 2019.08-2020.06:地推,和用户交流;
- 2020.06.30 开始长达 4 个月的 BD 邮件
- 现在回看,我们很多用户的名字和邮件的收件人是重叠的。其实,有个优化点是可以留下运营人员的 IM 联系方式。
- 2020.06 开始常规化用户回访
- 目的:了解用户的使用问题,以及借机推广最新的发型版了;
- 2020.02 论坛和官网上线
2b 的 b 是 business 的缩写,顾名思义,你的用户是企业而非个人。作为一个有丰富 2c(不是)经验的运营,我觉得 2b 和 2c 的不同点在于:
- 2b:卖的是服务,用户实打实有需求需要用这款产品。包括运营在内,你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帮用户解决问题,更快用上以及依赖该产品;
- 2c:卖的是情感,用户不一定需要这款产品,但是通过运营手段让用户同你 / 产品产生情感联系。
没错,2c 你有个人魅力是一个非常棒的优势。不过,我觉得目前大多数的社区 / 技术产品运营是兼顾 2b 和 2c 特点的,你既要帮用户解决问题,也要同特定的人群建立情感联系。
上面这个是一条信息,或者说是一个内容的一个生命周期,也是比较常见的生命周期;在我看来,内容运营要做的两件事:讲好故事(生产期)、让人更容易听懂这故事(预发布),这里似乎少了所谓的流量和爆款,在我看来那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目的。
下面分解下,这个流程的各个环节;
策划,一般来说内容人员都具备一定的策划能力,或者不具备无妨。在我看来,运营人员的把控的事整条链路的正常运作,尤其后面的发布,需要将这个内容传播地更远、更好,这是我理解的运营人员的侧重点。但是不是说生产环节的东西不重要,而是运营人员可以少参与,像是一个产品运营一样,重点是如何让它运转起来。后面的发布环节,便是这种运转。
而策划,并非是无中生有,在 NebulaGraph 前期,基本上是没有内容产出的,相关人员的忙着产品迭代,那么有什么事情是策划制作的呢?会变的是代码实现,不变的是顶层设计——架构,所以,前期低频率地产出架构相关内容。当然这里还涉及到后面的内容发布,因为是低频,所以一个内容如果同一时间发布,那么在后续地很长时间这个产品(消息)并消失在人眼前了,所以,这里有一个内容分发的 tips,多渠道分开发,保证某段时期,这个产品活跃在人眼前。
回到策划,策划一般是基于现有、未来一段时间(可以设定为 3 个月)会有的东西进行,这是常规操作,基于产品自身出发的,延伸出来就有相关的内容:
- 特性讲解,涉及特性的原理和相关的使用姿势;
- 使用实践,文档和社区用户实践均可;
- 产品动态,release note 或者是产品介绍,均属于这类;
这是常规的内容,当然作为一个策划人员,你是不能和相关的产出人员(这里假设策划和作者非同一人)说,我要一个特性讲解。换位下,好比有个人和你说,我要一个数据。好的,是什么数据呢?对,这就是策划一定要给出相关的内容主题!一个主题是一个确定的内容方向,但是如何切入这个主题,也是看不同的作者。(详见后面的生产)
除了常规的产品主题,所有运营人员,也是非运营人员都会说的一个事——热点,技术产品追热点要和你的产品相关,比如,2020 年疫情刚起来的时候,我就蹭了个疫情传播链的热点。蹭热点的话,一般是越早越好,根据热度的衰减线
一般来说它不是线性衰减的,而是会有个上升期,根据不同人接触同一信息的先后顺序,内容出来的第二、第三天会达到峰值,随后再一路下跌,在两周时间内会趋于平衡,事实上,一周之后这个热点已经不会再热。
所以,蹭热点一定要早,而且切入点也很重要。这便是后面,主题确定之后的撰写环节了。
确定主题之后,就需要找相关的人员撰写内容了。这里说个近期事情,我想出一个「世界杯预测冠军」主题,这个主题很确定,但是我一直没有写,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主题涉及了相关的技术点——图计算,所以我拜托了相关同事来写。所以,主题策划和内容撰写,是可以独立分开的。
而内容的编写的切入点也会因为不同的人有所不同,比如:ChatGPT 这个主题,有人写语料库、prompts,这些都是在讲用法,也有人从开源角度切入,提出这个项目是否会开源,从而引出产品背后的公司,以及其相关的开源产品。角度不同,即便是同一主题,也会有不同的效应。
这里讲一个作者(撰写内容人)应该注意的事项,落笔之前需要思考清楚:
- 它(这个内容)是给谁看的;
- 看的人是否能明白我说的是什么;
编辑,是我整个运营工作中干的最多的事情。为什么?因为,如果前面生产环节,作者没有讲明白这个故事,编辑就要负责将它讲明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这个环节,只有一个目的:好理解。当然,免不了会有一些 typo fix 的工作在里面。
举个例子,技术文章经常会有遇到流程问题。像这篇稿子 Nebula 基于全文索引擎的文本搜索,第四部分讲述的逻辑,其实是一早是没有流程图的,在我编辑的过程中,试图去理解当中的逻辑,便自行绘制了这个图。记住一点一图胜千言,一个流程图搭配相关的文字,能更好地让读者在脑子形成相关的路线图;除了帮助读者理解之外,一个流程图也能帮助作者来思考是否他讲清楚了流程,因为绘制流程图过程中,我会反复和作者确认,是否是这个意思,一旦你的流程图和文字对上了,就说明彼此验证了。
此外,编辑也得帮稿子理清主线,NebulaGraph 的有个同学写稿子非常喜欢在某个章节加入 tips,这固然是好意,但是过多的 tips 插入会打乱读者的阅读主线,好比你在专注一件事,周遭人疯狂地给你插入其他事情,整个节奏就乱了。所以,并非通用的内容,怎么理解呢?即,它是写给部分感兴趣的人的东西,比如使用文档、某个技术的介绍之类的内容,可以统一折叠到文末,注意的是,这里不要折叠在某个语句里需要解释的不常见名词,因为对不常见名词的解释是可以帮助读者理解的。
一言蔽之:面向读者,在原作者的基础上,加工出更容易理解、方便他阅读的文章。
这里已经同作者基本上无关了,这时候内容一般已经定稿。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呈现的问题,一般来说国内的技术平台都支持 markdown,而这个是一个免排版让你专注内容产出的格式。到这里,是不是没有什么可以做的呢了?不是的,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和
二者都是同样的内容,有什么区别呢?答案是,读者阅读端的信息传递量。前者是横版的,后者是竖版,在设备高度固定的情况下,横版除了占据更少的高度之外,还可以将剩余的高度用来展示其他信息。当然,这里还涉及到了阅读习惯:先从左往右,再从上往下。所以,横版的流程图更合适。
上面讲的是内容发布当中的正文部分,当然,它也是编辑的一部分。其实,内容发布最重要的是,一般内容运营不会只同步一个平台,而是多平台同步内容,这当中涉及了对平台读者调性的把控。
举个例子,https://discuss.nebula-graph.com.cn/t/topic/11510,这是一个如何做内核代码贡献的教程,它在各个平台的标题是这样的:
- NebulaGraph 自己平台:你的内核开发指北,新手也能搞 NebulaGraph 内核开发,这里强调的是“你”这一个体;
- 技术平台:从一个 issue 出发,带你玩图数据库 NebulaGraph 内核开发,因为在第三方平台,读者大概率是不知道 NebulaGraph 是什么的,所以这里加了一个对它的定义;
- 传统的平台:零基础搞定数据库内核开发,这么抽象的原因是因为虽然它是 NebulaGraph 的内部人员编写的,但是它也可以作为通用型的数据库开发贡献指南。
这里说下为什么技术平台没有抽象产品,因为虽然抽象成「零基础搞定数据库内核开发」模糊特定的产品会带来更大的流量,但是站在 seo 和产品曝光角度,自然是加上产品更加。再举个例子,文章「ChatGPT 加图数据库 NebulaGraph 预测 2022 世界杯冠军队伍」这个标题,某个平台的运营人员和我建议将 NebulaGraph 去掉,我拒绝了,理由:
- 这篇稿子涉及了两款技术,ChatGPT 和图技术,所以 NebulaGraph 是不能去掉的,加上之后可以有更精准地用户进来;
- 还是上面的产品曝光的需求;
讲到这里,要说下,多渠道同步内容也许觉得很 boring,但是,可以在各个渠道尝试不同的标题,带来不同的阅读,也是蛮有意思的。
这里是数据层面的东西,一般来说,可以同类型内容横向对比(热点对热点、特性讲解对特性讲解),发布时间横向对比(比如大家都是周一发的,或是都是下午发布的)。像是公众号,可以查看内容的分布情况,比如,直接打开阅读的有多少,微信群的多少,分享获得的阅读多少,各自占比,同其他文章相比较。
对比的结果是用来优化下次的内容生命流程图的,比如,分享好的话,可以引导多分享等等操作。